|
我希望我们大学有一个书法批评学科
(济南对话之九)
提问:谢谢刘老师和于老师,我是齐鲁师范的学生,有一句古话是金无足赤,我认为书法已经慢慢成为职业。我想问刘老师的是,在中国书法这个职业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国当代书法里边的一些问题。
于明诠:哪些问题?你能说一说吗?
提问:书坛,还有书法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刘正成:你举例。
提问:比如说盲目地去追展览风,或者是一些流行书风出来之后慢慢又衰弱的这种情况。
刘正成:你是想问这个情况的什么问题呢?
提问:解释一下这种情况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从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于明诠:朱茂刚,你帮你学生解释一下,他说什么?
朱茂刚:很简单,就是当今书坛的弊端。
于明诠:你举两个弊端。
朱茂刚:在书法创作上的,比如现在大家就是对于作品这样的形式、技术、风格,这些东西有太多的关注,而丧失了很多东西。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是什么?对他们有什么启示?他们有什么引以为戒的?
刘正成:你的问题不明确,根据我的理解我来回答一下。弊端首先你要看到一个什么弊端?你看到弊端了,问题就解决一半了。我的理解是不是说,我们学校一边学习,一边书法展览会对我们学生的影响,或者展览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又会影响我们学习是不是?那么我觉得我们在校学生一方面要关注我们的学业,另一方面要关注我们的社会。你刚才提的展览风,就是我们目前社会的一个风气,这个展览风是什么意思呢?我理解,我说古代文人之间交友、传递,同时兼顾书法活动。现在展览会是起源于十八世纪法国的沙龙艺术,以前画家的画挂在某某国王的,或者某某贵族的房间里边去欣赏。后来法国的画家觉得我们自己可以聚集起来进行交流,所以就出现了沙龙艺术,沙龙就是客厅的意思。那么就是说我们很多书法家、画家的作品挂在同一个空间,大家进行交流展示,这就是现代展览会的雏形。那么我们中国的书法的展览会,我们最早的书法展览会是三十年代1926年王义林(音)先生在上海搞的书画金石展览会。1935年还是1934年我记不清楚了,徐悲鸿组织了中国金石书法展,到欧洲去展出。中国书法的展览会最近这一百年才形成的,并不是古已有之,古代没有展览会。
那么现代我们的展览会,中国书协这个协会的构成是像日本学习的,日本再后来它的日展设立了书法,然后成立了…下面…这些书法社团。每个社团再搞展览会,再由国家搞展览会,就形成了一个书法作品的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这当然也是我们社会的进步了。以前书法在苏黄米蔡的时代,是文人之间才能玩的东西,到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都会参与的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肯定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进步。
另外一方面,我们书法的历练、学习、追求,又有展览会进行干扰,我们怎么办?一方面我们要专心学业,一方面也要看他的展览会。我们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分析我们展览会的情况,所以我觉得我们大学的,我刚才说了书法学科、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批评,我想我们的一个大学四年本科的,你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可以写一篇当代中国书法展览会利弊分析,这样的毕业论文也可以写。你可以站在更客观的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展览会的得失,这样的回答也许比我们站在展览会更客观。我觉得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书法教育中间其中一个学科是书法批评这个学科,要做研究、做工作,要进行教学。
我回答你的问题,没有直接回答问题,我就希望我们大学有这样一个书法批评学科,有这种课程你们就学会怎么样分析书法的社会运作方式、书法的审美标准历练、某一个书法家作品的分析。甚至你们的毕业论文可以写于明诠先生书法的得失,或者写一写我们山东魏启后先生书法作品的发展历程,你可以研究他。书法批评的学科是书法理论和书法史的基本学科的应用学科,所以我希望我们要有学生们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得失问题。
如果今天面临的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我会谈谈当年展览的得失,对你们我觉得我今天就不回答,让我来说这个得失问题,要由你们来回答了。
于明诠:其实在书法发展的历史当中,不只是近年,就是古代也是这样,有弊端、有问题是正常的,没有弊端、没有问题反而不正常了。如果没有弊端,他就没有困惑、没有思考,他就没有那么多历代的书法理论家他们提出那么多观点。没有困惑怎么会出来包世臣,怎么会出来康有为,怎么会出来张怀懽,怎么会出来王羲之,怎么会出来想颜真卿这样的大家,出来米芾这样的大家,出来徐渭、王铎这样的大家呢?就是因为他们不断地在痛苦和焦灼当中、在困惑当中、在思考当中,他用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
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刘老师讲的更精彩。下边张晓彤(音)你来说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