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15|回复: 1

郑志刚:答中央美院×博导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3 12: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此为郑志刚与央美某耄耋教授笔谈往还后整理的一篇文字。

    中国书画史籍,顾名思义,即记载中国书画历史的典籍。而典籍,指的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中国书画领域,有着较丰厚的史籍遗存。爬梳、研究这些弥足珍视的史籍,有着重要而重大的意义。这方面孜孜以求、卓有实绩的先行者,代不乏人,“我国自有画以来,先民之专心一志,耗精竭神以从事钻研者,不知凡几。”【1】现今信息发达、资料繁富,于我学人而言,无疑欣逢盛世,更当朝勤夕惕、骎骎日进。

    查索古来文化典籍,关乎书画史志的文献不胜枚举。其中,出自近代学者,动辄言以数十、百万计的有关中国书法史、绘画史之类的“砖头式”著作,亦俯拾可见。面对这些丰富的书画史籍,我们须以科学而又审慎的态度,对之精心采择、深度探析。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寂寞之道,身处当下“多元激荡、诱惑丛生”的时代,尤其需要有沉静的治学心态和百折不挠的向学之志。另外,中国书画史籍每由文言记述,故而要求学人应当具备较为扎实的古代汉语、文史知识根底。由于书画史籍行文往往旁征博引、譬喻丛生,有着显见的跨学科特色(比如: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就既是优秀的古代散文作品,又是细腻而酣畅的书论文章;杜甫的《丹青引》、《画马赞》,白居易的《画竹歌》,则兼有诗歌与画论之长),所以,以之为母体所展开的专项研究,自然形成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文艺研究领域,若欲对某个综合性学科的学术研究有所期许,则“驾驭者”非为广览而又深探的“杂家”不可。综上所述,该专业领域对其研究者颇为挑剔,缺乏相应的“立体型”知识架构,要出成果是很难想象的。

    中央美院设有“中国书画史籍研究”专业,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深入研探历代递续流传下来的书画史籍,本身就是在坚定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宏观上看,中国书画艺术在世界文艺时空中自成体系,有着独特的技法、面貌与精神内涵,绝不容漠视、误读与遮蔽。而“求集众说,罗群言,冶融抟结,依时代之次序,遵艺术之进程,用科学方法,将其宗派源流之分合,与政教消长之关系,为有系统有组织的叙述之学术史” 【2】的书画史籍研究工作,无疑是中国书画挺然辉耀于全球艺林的重要支撑。至于具体的研究方法,我国先贤的体例、角度及修辞,固当认真借鉴,同时,还应该本着全球视野和当代立场,对包括西方在内的最具科学含量与操作优势的学术方略,进行积极吸纳、施用。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工作才能更有视域广度与理性深度,更富生机与活力。

    对唐代书画典籍,我个人一直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窃以为,唐前书画史籍,一是相对零散芜杂、真伪交混;二是撰述手法不够成熟,多感性呈示而少理性密织,并且数量上相对单薄。而李唐之后,时风移易,沉雄浩博的帝国气象已一往不复,相应的书画史论撰述,亦渐趋冗繁琐碎。反观有唐书画典籍,丰厚开张,文质兼赅,无论体例还是观点、语词,都颇多可圈点处。就书论言,欧阳询的《三十六法》、虞世南的《笔髓论》、李世民的《笔法诀》、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李嗣真的《书后品》、窦臮的《述书赋》、徐浩的《论书》、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画论则有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璪的《文通论画》、李嗣真的《续画品录》、张怀瓘的《画断》、窦蒙的《画拾遗录》等,都是值得反复披览、细细研磨的精品。个中,我尤好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这部我国首部绘画通史著作共有十卷,大体上看,可分为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70 余名画家传记三部分。搜罗详备,论述精能,允称唐代绘画之“百科全书”,具有承先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对张彦远及其《历代名画记》的研究,在国内随处可见,是画史画论治学方面的热门课题。其中有罗世平先生的《回望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整理与研究》(《造型艺术学刊》,2006年),此外还有诸如“《历代名画记》绘画美学思想研究”、“ 张彦远的艺术创作论倾向”、“张彦远评传”等专著、论文散见于专业报刊。在山西临猗县,还专门成立了“张彦远研究会”。

    张彦远茂才异等,画论、书论骈美并善。《历代名画记》之外,还著有《法书要录》十卷,辑录了自东汉至唐元和年间的书法理论著作共39种,其中有的只存其目,实则只有34篇,“采摭繁复,后之论书者,大抵以此为据”【3】。

    我试图在张氏书论、画论思想之间的异同及其相互渗透影响等方面做一些比较研究,从这个学术角度切入,就我眼下所知,不敢说绝无仅有,起码尚属鲜见。张彦远条件优越、涉猎宽博,具有多方面才艺,不仅是书画史论家,还是书画家、书画鉴藏家。数种身份之间,呈错综交叠状。那么,以《历代名画记》和《法书要录》为剖析标本,对张氏书、画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相互之间的融通脉络进行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与指认,同时厘清其艺术创作与鉴藏对理论的促动与依赖关系,在当下的张彦远研究经纬之中,想来该是一件有意义并且不乏挑战性的工作。(文:郑志刚)

  注释:
【1】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5页
【2】同上,第6页
【3】《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据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整理本重印
达旭3796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9-10 23: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02:39 , Processed in 0.2383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