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8|回复: 1

书法创作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其原因是一个大的机构在做这种主观性的引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4 14: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191104142023.jpg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原主任连辑
(2019年11月3日 淄博 )
齐鲁秋望——刘正成书画艺术展开幕式


连辑

连辑在齐鲁秋望
刘正成书画艺术展开幕式上的即兴演讲
2019.11.3


参加刘正成先生的书画展,有感而发,谈三点看法。

首先对“齐鲁秋望”刘正成书法绘画艺术展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刘正成先生多年来所取得的卓越艺术、学术成就表示敬意。特别是刘先生年逾古稀仍然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我对他表示深深的钦佩。对淄博市有如此丰厚的艺术土壤,成长出如 此众多的艺术人才表示艳羡。下面与大家分享我的三点看法。

第一,本次书画展的观感。刘正成先生的书法在当代书法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面貌。现在在书法创作上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走千人一面的路子。由于一些专业
机构倾向性的引导,使得许多人的书法创作,按照某种相对固定的审美取向做趋同性的创作。所以在很多展览中,很难看到即有传统功底,又有个人面貌的个性化艺术精品。这种跟风取巧的创作风气广受社会的垢病。

刘正成先生从他早期成名到现在,不管别人有什么反对意见甚至否定意见,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子,逐步形成了他对书法艺术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创作和独特的面貌,自成一家,这是非常难得的。换个说法,我们不要标注作者名字,在众多的书法作品中,一眼就能看出哪幅是刘正成的,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

当然,刘正成先生的字不是无源之水,它是从继承中国古代书法的优秀传统而来的。我个人感觉他的字深受晚明书法的影响,特别是受晚明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张瑞图的影响。明晚期书法有四大家,包括邢侗,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我说的这四个人都是科考进士,当时的大知识分子,大文人,都做过大官。张瑞图,先是翰林院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入阁。可惜的是魏忠贤把他拉到了阉党阵营,被崇祯皇帝一撸到底,变成了平民。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不去管他。但是他当了老百姓不影响他有知识、有学问、有见解、有格局、有高度。所以他后来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学术积淀,凝练成了他对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殊的理解。他的书法作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和面貌。张瑞图的字一反文人书法的清雅气象,不是千古不变的中锋用笔,不是明代有严格定式的馆阁体结字,而是率性疾书,直抒胸臆,形质锐利,神彩狂放。加上方笔翻转,飞白绕动,这让张瑞图的字一下子和其他三家的艺术面貌拉开了距离,也和王铎、傅山全然不同。这使得张瑞图更另类,更有个性,在数不清的书法作品中更有辩识度。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受张瑞图影响的人不在少数,但循张门而入,又破张门而出的人是少数,由此写出个人面貌的人少之又少。刘正成先生是其中一人。

刘正成先生的字,给我留下最突出的印象是神彩飞扬。南北朝时期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僧虔,是有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刘正成先生深谙此理。他写字的形质之功应该没有问题,但他不把每个字精准结字做为首要,而是把整篇字贯通气息、激活神采做为首要。这使得他的字散发着情绪,充满了活力。我们看他的字,率意痛快,一气呵成,有一种激跃之态,倾诉之感。字能在纸上跃然,才能对观众有感染力、吸引力,才能和观众交流互动,才能让观众驻足品评。这就是刘正成先生书法的魅力所在。刘正成先生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这样的成就,如同前人一样,主要得益于他的**文化修养。他写小说,写诗文,搞理论,编杂志,特别是以一己之力编攒百科全书式的《中国书法全集》。这样一个素养全面的文人,学者,写一手自领风格的好字还奇怪吗?

第二,谈一点对书法的看法。我一直认为书法是文化,把它只归于艺术是降低了书法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人们学文化都要从识字、写字开始。由于中国独创了毛笔这种书写工具,学文化的人谁也离不开,这就使得识字,写字,书法,成为三位一体的整体,没有办法把它们分开。所以,学书法本质上是学文化而不是学艺术。文化人人要学,艺术则未必。

更重要的是,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正因为有了统一的汉字,在偌大的国度内,才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族群,对中国有一个统一的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由于汉字一诞生就是书法的面貌,所以书法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可惜的是我们对中国书法的文化理解日见薄弱,而片面地强调了它的艺术属性,甚至把书法只看成是一种艺术。书法是艺术没错,但只把它看成艺术,或者首先把它看成艺术就有问题了。因为书法是“法”,艺术只是“术”。如果把书法只看成艺术,就容易对书法之“法”的理解发生偏差。

书法的“法”不是方法,而是法理、法则、法规、法度。既然是书法,写起来就有一个对错的问题。这和美术不一样,画画最多说画得像不像,不说画得对不对。你画树画三个叶子也行,画五个叶子也行,只说像不像,不说对不对。书法不同,写一个字,多一笔不行,少一笔也不行,首先看对不对。这是书法的法则法规所决定的。写字还有一个规范化的问题。比如,书体有真草隶篆行,在一篇作品中混杂着用就不规范。再比如,行草书是约定俗成,不按从前人承袭而来的法度写就不规范。这和美术也不一样。一幅画,画成写意也行,画成工笔也行,兼工带写也行。所以我们搞书法创作,首先要维护书法文化的严肃性和书法法则的规定性。不能把它类比美术,按照个人喜好去做所谓艺术性的突破。如果突破在法度之内是允许的,超出法度就是错误的。一幅书法作品,从根上就出了错,形式上的艺术性再强恐怕也一文不值。
所以我觉得,我们虽然身处当代,需要探索书法创作的时代性,但时代性不是无视甚至毁弃传统的书法之“法”。纵观历史上的书法演变,每个朝代都有那个朝代书法的时代性,晋不同汉,唐不同晋。但是每个朝代都严格遵守、维护着自古形成的书法之法规法则法度。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现在的人怎么会认识几千年前的文字?怎么会认识高度简化了的草书?原因很简单,就是几千年来我们一以贯之地坚守着这个书法之“法”。书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因为书法的特殊性,即使变也是万变不离其法。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看法。

第三,就怎么看精神文化生活谈一点看法。淄博我早年来过,但对淄博有如此深厚的文化艺术土壤、氛围、积淀和成就知之不多,孤陋寡闻,不好意思。我当年在甘肃工作,那里有一个通渭县,小县城大概就十来万人。但县城里光画廊就400多家,在全国2800多个县市里是和山东青州齐名的著名书画县。那的老百姓家家都挂字挂画,家中无字画,不算通渭人。我给他们写了一幅对联叫“锄含云水笔含墨,种罢梯田种砚田”,以状这里传统农耕文化的耕读盛况。通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不影响他们精神生活的富足。这次来淄博,感觉这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基础、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更深厚。

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就是我们的生活由不断满足物质需求向不断满足精神需求提升,或者说我们已经进入精神消费的新时代。精神消费就要有精神产品;有品质的精神消费就要有有品质的精神产品。就中国家庭而言,有品味的精神消费品恐怕还是传统的中国书画。因而在新一轮以家庭消为主的精神消费热潮中,中国书画事业一定是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偏远的通渭都能发展起来,淄博有这么好的条件和基础,我相信淄博今后的文化产业会越来越发达,文化市场会越来越兴旺。

当然,文化艺术生产也有一个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问题。现在各类文化艺术产品多如牛毛,有没有的问题总体上是解决了的,但是好不好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字画很多,但好字好画太少。需求有了,市场有了,好作品有没有?精品有没有?我们的书画家们做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要这样拷问自己。我们做为精神产品的供给侧,如果没有应有的思想准备,诚信准备,素质准备,专业准备,能力准备,只想用卖快餐的方法去挣钱,我估计即使有足够多的市场机会,消费者最终会用大众审美把你淘汰出局。刘正成先生在这方面先人一步,做了有益的探索。希望他的艺术创作阅历,经验为艺术同行们提供宝贵的借鉴。

我就即兴讲以上意见。不当之处清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5 17:04 , Processed in 0.2749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