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40|回复: 16

(刘正成)李灏的意义--李灏先生书法遗作选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4 18: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灏先生书法遗作选序


李灏的意义
---代序



刘正成


     2001年5月,我和邓琳、龙瑞、敬庭尧、何首巫、曾来德诸家应邀在成都办了一个“故乡情--北京川籍著名艺术家书画展”,我展出了一件四斗方作品名《锦江四弔》,其文乃弔父母和两位老师故称“四弔”。两位老师一位是孟凌云,另一位就是李灏,其词曰:

      吾师李灏,号屮善子,四川华阳人士。工书,兼怀诸种才艺,诗、文、经学并称。寿四十九,卒于肺疾。某弔之曰:“四九冬夏,浪迹沧桑,曾经山川风云霜露雨;无限春秋,遗形宇内,仍有琴棋书画文史哲。”吾知书之途,灏师导也。某略得名于书林,敢忘吾师乎?

      李灏师逝世于1978年夏,我含泪在成都殡仪馆主持了祭奠追悼仪式,这个挽联当时由我自己书写挂在大厅内。当年他正49周岁,但孑然一身,居无定所,一生在凄风惨雨中渡过,故称“浪迹沧桑”。灏师死于他寄宿的一个放置生产医药钡的原料库而感染肺癌,我在此后两三年发表的历史小说《孔尚任湖海采风记》写龚贤病死于难避风雨的扫叶楼,就多有灏师抱病而亡的细节模写。本集中有《致人杰行书札》①一帖,堪称灏师当年在失业饥饿线上的号呼,读之催人泪下。


      孟凌云师云:二十岁之前,其父在安顺桥南侧有诸多房产,号称“李半截”。之后,几经变故,他便赤贫,又逢“反右”时代他给简化字提意见打成“内控右派”,从教师沦为炉前工。1963年秋,我十六、七岁年际,正在临写赵孟頫小楷《临虞世南闲邪公家传》,好友康圣模告诉我安顺桥有个神人叫李灏,晚上在茶铺说书,写一笔好字,会拉京胡,下相棋可以同时下四局蒙目棋,还经常在茶铺与四川大学蒙文通教授喝茶摆龙门阵。他把我带到他的阁楼上看李灏写给他的一张“春眠不觉晓”小条幅,那秀劲朴茂颇有谢无量风味的小行楷一下吸引了我。我让他带我去见识这个神人,终于在我家河对岸一个半边棚屋内见到他。屋内一张单人床,坐着一个方面大耳胡须浩然气宇轩昂却衣衫补丁的长者(其实那时灏师也就三十挂零年际),令我称奇。室内没有桌凳,大家坐在床边聊天。他听说我喜欢书法正在临帖,细细打量了我一下,顺手从床下杂物中抽出一本陈旧的刻帖来递给我,算是赠物。这本帖后面有一木夹板,前面木夹板已缺,大约是屋中漏雨,帖中逐页浸了不少黄斑雨渍。也许是宿命,这是《淳化阁帖》第二册《历代名臣法帖一》,我翻开有些受潮粘连的扉页,张芝《冠军帖》狂草一笔书赫然如电闪雷鸣灼亮我双目。我幡然醒悟,遂弃赵孟頫而写《冠军帖》和章草《秋凉平善帖》等张芝五帖,走上了胡小石所谓“由草入楷”的学书成书之途。一周前,我应邀为瓜州草圣张芝故里纪念碑书丹,用一种唐、魏之间的楷书写就,犹让我想起当年灏师随手所赠的这本残帖,极为清晰地记起我们整整半个世纪前的第一次因缘际会的情景:他说晚上要说书,正说到陆逊困阵,要赶紧翻一下《三国》,便结束聊天分手了。

    “文革”开始后,也是鬼使神差般,我从一个“红卫兵”朋友手中辗转得到延光室石印本孙过庭《书谱》和有正书局旧版《广艺舟双楫》,拿给灏师看,灏师击掌连呼:“宝贝!宝贝!”他按住书页不翻,便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背诵了《书谱》中“观夫悬针垂露之异”一段,和《广艺舟双楫-碑品》中“爨龙颜如轩辕古圣” ②一段,他洪亮铿锵抑扬顿挫的嗓音传递着韵文的强烈感染力,把我带入一个奇幻美妙的书法意象世界,这正是我似曾相识的梦想境界!

      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我每周日必从东门安顺桥步行十里至老西门城墙边去看灏师,去时必携去几张按月使用的酒票在小饭馆听他聊天。我带去的临帖日课,他只略略看过说几声好外,从不把笔示范或圈点,便王顾左右而言他,大侃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故事,令我思潮激荡回去要兴奋好几天。如果我今天要理性思考李灏先生对于我的意义的话,我认为正是在那闭关锁国的文化专治主义时代,他用跨学科的文化知识与观念,拓展了我无界域的艺术想像力空间;或者说在沈尹默为主流的书法时代,他用康有为的碑学思想,点燃了我书法世界的智慧之灯。灏师这样一个极度边缘化的人物,却让我奇迹般地跟上了二十世纪书法艺术的前沿思潮。我和我的书友们作为蜀中书人抛弃甜俗而从碑学,独钟情于谢无量和刘孟伉,与灏师书学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当我翻开这本遗作集,重温这些我青少年时代即如此熟稔、如此神往的书迹时,深深感触到先师对我们的美学塑造。

      灏师曾多次向我评价两位蜀中书家风格分野,亦体现了碑帖融会的创作审美观:“谢无量写帖,但写得朴;张大千写碑,但写得秀。” 他告诫我们说:“凡写碑,下笔以自然入式,不能造糅,更不能颤抖行笔(所谓金刀缺)以为奇在。” ③灏师书法戛戛独造,有谢无量散逸之韵,然又不同谢无量散淡,这从他自己的创作取向中也可看出其中端倪。他的楷书法乳颜真卿,而行书、行草则仅仅取颜楷的精湛点画,而结体又不取颜楷的方正,多取谢无量的萧散,並不时用章草笔意,于是兼得典雅与朴厚意境,颇耐品味咀嚼。由此看出,灏师称赞碑学思想的积极意义,並非庸俗的附合,而是取精用宏,自裁本意。例如他在阐述颜真卿书法的价值观时,对包世臣、康有为的“卑唐”说法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与批评。他说:

     书法在唐以前多璞厚,往后尚美观,故虽得在位置,难免失于神态。颜鲁公取魏晋之式,用而不师,自成一格,以资后学。其书一出,百家法崩,虞、褚大家几于寂寥。清包慎伯之流,取隋卑唐之说,乃泥古诬新语也,余何敢雷同!④


      灏师称得上一个真正的文人书家,其作品内涵一种本真的文人书卷气息。这里刊载的一些写给舒炯、孙仁杰兄的翰札类作品,皆让我仿佛看到灏师当年论书不起底稿一挥而就的风采。包括他评价我和郑家林等诸兄书法各种幅式的篇章中,不仅分析到位,而且即兴所作,从不画行布格,信手拈来,既让我感到神奇而不可思议,又让我心向住之。后来,当我也不知不觉能做到心有所感挥毫成章以抒情达意,传承着晋唐宋元这种文人书写经典模式的时候,我深深体会到榜样的巨大力量。灏师云:

      一宇宙之文章,其象显各具精粗,故书法之善,贵在表意传神,因势得之,务求自然。俗者死于形肖,如作画幅,必曰游鱼戏蝶,惊鸦飞鸿,不知为画为书,此故不足为法式也!⑤


     “表意传神”、“务求自然”、“死于形肖”,不能把书法混同于绘画,皆是惊世恒言。在今天这个“滕(誊)文公”书匠时代,把书法的文化价值不是吊在口头而是融汇于作品行为之中,正是李灏先生在四、五十年前为我们所做的示范。灏师爱作各体书,颇有元、明时代古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不过颜、柳、欧、赵几家体,往往追摹一家而终老的时代。灏师信手作书,则称得于汉、魏、齐、梁之遗意,或以草、隶、章、楷之破体,令人眼花缭乱之际,已开启学子破除樊篱,获得姿肆活泼之意象的审美世界。

      灏师论书,少称东坡,这是他重唐法、轻宋意的局限。他说:“书法自唐以降,粗劣不足观。有之,则五代凝式之风流,北宋南宫之逸丽,山谷之秀拔,蔡襄之奇古,至倪云林之拙厚,俱各别别致。有清几三百年,仅石如洒落大方,板桥杂糅隶草,虽竟时赏,终非大家。” ⑥他对米、黄、蔡的称道,仍在法理之间。他甚赞康有为之论,不称康有为之书,也是站在唐法的立场上。作为他的学生,我亦反串其行,既倾慕灏师作书法度谨严下笔有形,但少有摹其书者,而独张宋人散狂意气。这是否是真正的尊师重道之行呢?舒炯、家林、仁杰诸兄作书皆可与灏师乱真,而我独不能得灏师书体之精丽。灏师每每批评家林兄,称其“临摹妙手”⑦,其实是喜欢他近乃师之谨严法度。灏师却极少批评我的作品,即使有所批评,也是曲折隐晦,我想这正是吾师放我一条生路的深意吧?我谢灏师之善教,感怀莫名于此亦多也!

      当年,我有时也叫他“李师兄”,因为灏师曾向孟凌云师学诗,当着孟老师的面我只好叫他师兄,车过背就改称“老师”。我之所以提起此事,只是为了让大家能了解我们当年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孟凌云师是成都长春诗社的诗人,做诗敏捷快速,号称“小八叉手”---传说温庭筠做诗快捷称“八叉手”。凌云师爱让大家饮酒联句,灏师诗才不如文才,声韵平仄总要遭凌云师挑刺,我似乎也有灏师的“遗传”,往往畏于做诗。灏师著有《浮沉篇》,他假称乃父所作,曾向我们讲解。这篇经学文章采用宋儒模式,文句古奥,注疏繁复,讲究微言大义,其实引用了康德二元论哲学思想而成,故挽联中有“琴棋书画文史哲”一说。在“文革”的“评法批儒”高潮中,我们师生常常在锦江边的夜色中喝茶论道。我佩服毛泽东“造反有理”为秦始皇翻案;孟老师说孔子是“万古常师”,称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李老师则带常提到康德和黑格尔,断言“中国的前途是修正主义”。大家谁也不服谁,颇有诸子百家争鸣的遗风。至今想来,还是孟、李二师练达人情,洞明世事,具有历史的远见,深感我辈年少糊凃惶恐无知。当年我能背诵贾谊《过秦论》,文曰:秦王“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但是终归有伏生似的人物口诵《尚书》以传孔子之学。孟凌云、李灏者,一介草民,“九十传书”⑧,启迪后学,是在民间延续中华文脉的伏生式人物。试问:书法可以离经叛道游离于三千年中华文脉而成“艺术”吗?书法不要文化的涵咏,离开理性价值的追求,成为“不见字形”的“纯艺术”,搞唯技术主义的自我发泄,所谓“继承传统”、“回归二王”岂不是很滑稽吗?今生有幸,在那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文化蛮荒时代,我们得见和接手于孟老师、李老师传递的文化与书法的薪火!

      南北迁徙之中,我手边本来留存不多的李灏师墨迹只有孑遗一幅,我曾将之发表在我主编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后来这一幅小札也不知遗于何处了。我在主编《中国书法》杂志近二十年时间,每每想为灏师做个专题,却被“天下为公”的理法所囿而不敢为私,至今引为遗撼。今次,郑家林、孙仁杰、舒炯诸兄发起,旧友们率皆响应,搜集贡献出一百余件灏师遗作(见收藏记录),再集资出书,堪称大善事。这书不仅是纪念感怀先师成就恩典,也是对我们自身历史的回顾与总结,此中意味,我等同门之人应该说感知尤为深切。离开我们生话和成长的历史,对李灏先生书法作品的审美认知肯定是片面的。我曾有幸在“文革”时代得谒见过石壶陈子庄先生,他当时的画作大多巴掌大小,乃蜀人作手纸的那种草纸画成,置之今日之豪华大展厅,倍感凄怆神伤。李灏先生自己从没有正经的居室,除了床头有几本书之外,书桌笔砚一概不置,凡作书均在学生辈家中即兴而为,有什么纸写什么纸,说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毫无今天的“创作”构思之意,他的作品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展览,当然更没有上报上书之说。今次的辑集出版尚属首次,所谓“遗作”,确实是散落遗失在弟子们家里的鸿爪雪泥。灏师对孙仁杰兄云:“鲤跃则龙,鹍化为鹏。东风强劲,雷在其中!”⑨我在想,以灏师之文才、之胸次,如果赶在我们这个宣纸如云,笔墨成山、酒肉成林的年代,他能尽情畅饮之后,吟咏之间,泼墨挥毫,唐法宋意,挥斥方遒,又是何等神奇境界也!

     仁杰兄专程来京,代表蜀中诸兄命我作序,我不敢辞。临纸之际,又感慨万千,不知所云。匆忙之中,聊作此文以悼我师,未到之处,还望诸兄万勿罪我怪我是幸。

     谨代为序。

                               壬辰仲秋草于泥龟梦蝶堂上

注释:

① 参见本书第29页之作品。
② 参见本书第22-23页之作品。
③ 参见本书第27页之作品。
④ 参见本书第7页之作品。
⑤ 参见本书第3页之作品。
⑥ 参见本书第77页之作品。
⑦ 参见本书第34页之作品。
⑧ 《汉书•儒林传》:“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
⑨参见本书第2页之作品。
发表于 2012-9-14 21: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帖到发新话题去了,流汗!
发表于 2012-9-16 07: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发表于 2012-9-16 13: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自然段"浩"应为"灏",悬针埀霞,应为"露".丩善子,应为"屮(che,草木初生).以上三处尚未校正,请正成兄校定.
发表于 2012-9-16 13: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带风骚,情系西蜀,纵论千古,感慨系之。真文妙文骚文也!
发表于 2012-9-16 17: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灏这样的神人大概属于天才了。天才不常有,庸才常有。但四川乃至中国像李灏这样的神人也很多,只不过没被发现而已,浮出水面的大多是庸庸之辈。
发表于 2012-9-24 07: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拜读斯文,惟感师生情谊之深之重之真之切,诚我后学榜样!
发表于 2012-9-24 09: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薪火相传,精神发扬!
发表于 2012-10-16 16: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向刘公致敬
发表于 2012-11-2 17: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侯勇 于 2012-11-2 17:26 编辑

在阅读中受益,在熏陶下成长!::gif27::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2 16:53 , Processed in 0.3706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