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11|回复: 14

〖李学勤〗穿越与反思——我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探索古代文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30 10: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穿越与反思

——我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探索古代文明


      李学勤 主讲


                  时间:2012年5月29日(周二)
                    地点:北京大学理科教室208室


主办:北大哲学系
                                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
        协办:北京大学国学社
                            赞助:台泥(英德)水泥有限公司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古代文明?


一、从学术上讲,不应该提“有用”、“无用”之说,认为这是一个本身是一个伪命题。


缘由:80年代初期,有“历史无用”讨论的发起,大兴有用无用之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了为什么要研究历史的思考。曾经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育讲功利是最大的弊端。那么,有用无用,是否也是如此呢?所以,第一个回答是从学术上讲,根本就不应该提这个用问题。

二、从历史的角度讲,“考古所以决定今”,和当前现实需要有关系,古代文明是今天文明的前身,商周,特别是东周时期文明,对当今文明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追溯文明,传统的起源,是当前的一种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

三、从人的角度讲,中国人应该懂中国史,因为他是我们的骄傲。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独立,自治,生长的文明。

因此,探索古代文明,了解中国史,是一种反思,是对人类一部分的反思,如何做,那么是我们下一步要解答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探索古代文明。



怎么样探索古代文明?



今天的主题,就是这个副标题是北大主办方定的,我在前面加了一个主标题,穿越与反思。也就是我对这个副标题的所提出问题的回答卷是否合格,还请在座的老师,同学多多批评和批出。

穿越:今天是没有做到主体穿越,从认知上的穿越。空间,时间的距离,以前曾经有一本书叫《时间的研究》现在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

一、文字本身就是信息,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流(布)。文字是跨入文明的根标准备,书就是文字集体,书就是穿越。不能让古代信息原样传给我们是不可能的,时间越长,衰减,畸变,这是信息传递不可避免的。就像我们看东西,近的看的清楚,远的就看不清楚了。模糊了。

二、古史辨派指出了古书值勤得怀疑,可以讨论,可以否定,史料需要审查,这是作出很大了贡献,可是因为所有信息内部调整,是不可能恢复衰减,畸变,一定要从外面来加强,所以只从古书讲古书所达的范围总是有限的,这是古史辨派的局限性。因为资料信息会有时间淘汰和信息淘汰的情况。

三、考古学,不是依靠文字信息系统,而是依靠物质遗存为依据的一门新学科。考古学三时代,石器时代,青铜器石代,铁器时代。现代考古学是1819年,由北欧丹麦国家博物馆馆长C.J.THOMSEN提出。

古代考古学
古埃及法老时代有考古,叫做古器物学。中国青铜器在西汉就有研究,中国以前称考古学为金石学。
中国现代考古学
现代考古学产生是以哲学进化论为基础,认为人类文化,文明是在不断进化的。这种观占就以金石学和西方的古器物学区分开来。进化论的类型学实际上是生物分类,层位学就是我们现在的地质学,在18世纪末在北欧通行这个观点,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1900前年后,好像是梁启超传入。

传入中国后,就把考古学和历史学联系起来,了,1925年7月底,王国维作讲演〈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与新学问〉提出甲骨文、木简、敦煌文书、,内阁档案,后来成为四门学科,即甲骨文学、简牍学、敦煌学和档案学。他认信古有缺点,疑古也不足,所以,他提出二重证据法的观点,即把地下出土和书本材料相互印证。这就是他后来所出的书《古史新证》讲的就是二重证据法的应用,这个在考古学刚刚传入中国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有这样的观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今天看一个问题,观点,一定要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看,脱离历史背景就没有意义了。郭沫若《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对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的评价是“异样光辉”。

夏鼐先生提出考古学与历史学“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轮双翼说,可以说是进一步发展,探索古代明这条路,今后还要继续走下去。




李学勤
1933年3月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离开清华,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5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
  
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

后记:

周日去北大见一朋友,看见李学勤先生将于周二在北大讲座的消息,便已神往。昨天早早的去到理教208,细心聆听先生讲座。此次听讲,感受有三:

一、先生讲座,无须PPT,无须手稿,细手拈来,侃侃而谈,先生年届八十(33年生人),令我辈叹服。

二、讲话深入浅出,用两个小时把考古学,历史学,以及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完美呈现在北大学子面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丝神秘和高深莫测,没有什么深奥的词汇,所以,我的笔记也记得很轻松。PS一下:我应该有好几年没有用笔记过笔记了。居然在这次的讲座中,一点都没有感觉到吃力。可以用一句最经典的广告词来形容:有无基础均可学会。学术问题,在先生的讲座中,完全没有一丝深奥与晦涩。

近些年,听讲座有些多,有的讲座听的时候,爆料百出,兴味盎然,词汇高深,晕头转向,听完后不知所云。先生讲座,听的时候感觉通俗易懂,太过简单,可是听完之后,回味无穷。

三、先生挂在口中的一句话是,我讲的可能不对,还请在座的老师,同学多批评。正应了陈鼓应教授主持语中说,先生非常令人敬佩之处在于先生对于正确与否的批评都是虚心接受,先生对于反对意见,总是笑而不答。王博教授也说,从来没有见先生在任何场何发过火。总是笑容可掬。


如是,将听讲笔记整理以此,以飨众友。

侯勇
5月30日

DSC_006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1: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昨天在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举行的一场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严复学术讲座》活动,邀请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教主讲《穿越与反思——我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探索古代文明》这样一个讲座。

现场发了一份介绍,其中有严复学术讲座缘起的介绍

严复学术讲座是为纪念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曾担任京师大学堂末任总监督暨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的严复先生,由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和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倡议设立,并得到严复先生女孙辜严倬云女士和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先生的关心与帮助。严复学术讲座计划每年都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和道家研究中心具函邀请海内外著名人文学者发表演讲,以促进台海两岸和国际学术交流,弘扬人文精神。

本次讲座为第二届,第一届于2011年12月18日由汤一介先生讲《启蒙在中国的坚难历程》主要内容为:

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以唤起“理性”为特征,导致民主制度的建立;明末中国的“启蒙思潮”,以感情释放为特征,最终被专制所镇压。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启蒙运动”学习,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的民主制度仍未建立。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启蒙”唤起“救亡”,“救亡”深化“启蒙”,而“救亡压倒启蒙”或“只有救亡才能唤起启蒙”的提法则是片面的,迄今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仍是“启蒙”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了两股反“一元化”思潮,即“后现代主义”与“国学热”,也许可以使得中国比较顺利地完成以“解放自我”为特征的“第一次启蒙”,实现现代性,并较快地进入以“关心他人”、“尊重差别”为特征的“第二次启蒙”的后现代社会。
DSC_004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1: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道家研究中心主任陈鼓应先生主持,并致辞,他说,李学勤先生是我们中国的国宝,这个中国,是包括海峡两岸,是包括所有华人华侨在内的中国人骄傲。


陈鼓应

1935年生,福建省长汀人。台大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编诠释》及《耶稣新画像》等书。退休后亦在台大哲学系及文化大学兼课。2003年起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主讲《道家思想研究》科目。
DSC_005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1: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学勤〗穿越与反思——我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探索古代文明
DSC_006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1: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学勤〗穿越与反思——我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探索古代文明
DSC_006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1: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讲的学生
DSC_005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1: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讲学生
DSC_005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1: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讲学生
DSC_005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1: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大家看我的笔记,看懂了先生的讲座,我的笔记就算记好了,如果没看懂,那么,我就该反思。::gif27::gif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理解是,讲了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学历史,第二个是考古学的的重要方法,就是二重证据法的概念。当然,我们在书法方面也有这个方法的应用,比如刘正成老师在新著《书法审美历程》中,就多次提到二重证据法的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2-22 20:53 , Processed in 8.2991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