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31|回复: 8

[请柬]马世晓书法艺术展12月23日九时三十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2 15: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46
马世晓书法艺术展
时间:2006年12月23日上午九时三十分至26日十二时
地点:中国美术馆
主办:中国美术馆
      中国书法家协会
      浙江大学
      中共腾州市委
      腾州市人民政府
CEB4B1EACCE2120B_116590903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15: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柬]马世晓书法艺术展12月23日九时三十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547
CEB4B1EACCE2220B_1165909181.jpg
发表于 2006-12-12 15: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柬]马世晓书法艺术展12月23日九时三十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热烈祝贺!
发表于 2006-12-12 1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柬]马世晓书法艺术展12月23日九时三十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热烈祝贺!
发表于 2006-12-15 10: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柬]马世晓书法艺术展12月23日九时三十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为12月20日
发表于 2006-12-15 11: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柬]马世晓书法艺术展12月23日九时三十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沈鹏:      情性、功力之间——马世晓草书艺术
马世晓:一九三四年生于山东省滕州市。浙江大学教授。历任中国书协第一、第二届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第三届理事,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浙江省书协顾问,浙江省高校书协名誉主席等。出版专集《马世晓行草二种》、《马世晓草书咏菊绝句二十二首》。发表学术论文《张芝草书系列研究》等。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历代小楷精选》。有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李廷华先生专著《马世晓传论》行世。
  在一次讲习会上,有人问:“参观书法展览,怎样的作品最引起你的注意?”
  我当即回答:有个性又有启发性的作品,最有吸引力。
  说实在话,这样的作品不可能很多。马世晓同志的草书,早已在我的观赏经验中占有位置。我们二十年前相识,便有了共同语言,他在此前后的作品,已经奠定了后来的面貌,具备了向狂草飞跃的形势。
  音乐和书法,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视觉。就感官接受来说,具有纯粹的审美性质。所以前人颇多将音乐与书法并提。丰子恺曾说:“书法与音乐在一切艺术中占有最高的地位。”①梁启超则认为:“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这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②
  今年七十二岁的马世晓,当其青少年时代,在音乐与书法之间,是哪一门艺术更早地显露天赋?这个问题可能难以回答,但也许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他较早开发了艺术的敏悟力,热爱音乐也热爱书法,曾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未能如愿,而从二胡、琵琶、钢琴等多种乐器获得的美感经验渗透到深层意识,③却对他后来在书法上的造就起了非同寻常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与世晓有类似体验。我在少年时代也爱好音乐,虽然没有像他那样想进入专业。以我的体会,无论学得多少,水平高低,倘若抱着真诚的、专心致志的精神做去,“潜通”的素质是可以培养的,当然不否定各人天赋有别。
  音乐在时间里流动,书法在空间中展开;时间流动里有空间,空间展开中有时间。马世晓同志怎样把乐感运用到草书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情感的相通。而由音符的组合“转换”到线条的构成,既有共通性又要掌握艺术的特殊性。节奏感是运动着的生命特别是高级有机体的重要特征。
  有节奏感,必然有虚实。而虚与实作为一对美学范畴,比之自然状态里的虚实又有了进一步的意义。传统艺术中的“虚”十分重要。戏剧、诗歌、音乐、绘画等都以“虚”为高境界。虚实相生,“实”是基础,有了“虚”,便生发出意境,产生象外之旨,言外之意。“虚”也是在高速运动中发现的一个特征。摄影家以常用的时速拍摄静物与动态的物象,后者会出现虚的影像。但传统艺术中的“虚”更属于一种长期形成的审美境界,积淀为民族审美心理素质的重要元素。
  在节奏的运行中能“虚”、善“虚”,是马世晓草书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长处。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要散怀抱,能“收”更能“放”,能“静”更能“动”。马世晓草书中的“虚”,是在大运动量的挥洒中实现的。他那忽上忽下,欲上先下;忽左忽右,欲左先右;亦收亦放,欲收先放的线条运行,使人联想到韩愈论张旭所谓“变动犹鬼神”。“鬼神”无定形,无常态,不可捉摸。从张旭的《千字文》可以窥识。“鬼神”,我意会还内涵着神秘感。宇宙中充满着未为人知的事物。神秘感引人遐思,它不是反理性的,倒是超越理性,以此扩充我们对狂草的认识,我想会有积极的意味。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孙过庭的经典论述,把真草二体的点画、使转与形质、情性来了一个颠倒。前一句说“真”,静态,由“使转”获得动感,神韵。后一句说“草”,动态,而动感、神韵却从“点画”生发。需要说明,真草二体的动静以及使转、形质的关系是相对的。真书的点画中有一波三折,岂不有动感?草书的使转有间歇、停顿,岂不有静态?而“使转为形质”一语的真谛,在于说明草书特别是狂草,自始至终连绵不断地运行,以致在真书中为“形”的主要特征的“点画”,到草书让给了“使转”,“使转”成了草书形质的主要特征。而“点画”因其在草书中常表现为短促、急速,或有时大幅度地拖长,上升为“情性”。与真书相比,草书中的点画既由静态进入动态,还要体现创作者个性与艺术的神韵,因而具有更大的难度。
  我以为,单是对孙过庭上述两句话的分析,也可以识得草书在美学上具有更高的价值。
  马世晓的草书敢“狂”,能“狂”,有个性,要克服许多思想障碍,单是这一点就不容易。他是性情中人。他自称“性情大于功力”,意在自励在功力方面继续上进。以我的理解,“功力”与“性情”,是相互转化的一对矛盾。从草书形哀乐、达情性的特质来说,“大于功力”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性情”比之“功力”,前者处于主导地位。所以马世晓所说,恰好是他在实践中得来的对草书的认识。这么说,决非贬低功力的重要性。冯班《钝吟书要》:“虽狂如旭素,咸臻神妙。古人醉时作狂草,细看无一失笔,平日功夫细也。”我们完全可以说,正因为狂草把神韵的重要性上升到最高度,所以功力也要有相应的极深厚的基础。
  至此,我们会立即想到对于真书作为基本功的重要性的警告,几乎无可非议也无可辩驳。但是我想提醒一点:既然草书有其自身特点,那么说到功力的时候怎能忘记草书功力的特殊性?事实是,从线条运行到章法、结体,并非学好了真、行书体便能“水到渠成”地写好草书。
  常言:唐人尚法。这个“法”字,不仅指真书,或以为真书便足以涵盖“法”。唐代张旭、怀素,上承张芝、王羲之,为草书特别是狂草奠定了法则,为后人开辟广阔道路。
  注释:①丰子恺《艺术的园地》。②梁启超《饮冰室文集》。③有关马世晓生平与艺术可参看李廷华《马世晓传论》。
发表于 2006-12-15 11: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柬]马世晓书法艺术展12月23日九时三十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创造新的美——谈马世晓书法
□潘云鹤(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无论从事何类艺术,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只要是杰出的艺术家,都有一种共同的追求:去揭示与创造世界新的美。艺术作品所揭示的美越新、越多、越美,其品格就越高,历史价值也就越大。因此,在崇尚创新的这一理念上,优秀的艺术家和优秀的科学家历来心气相通。
  纵观古今书法家抵达创新的方法,约有三类:
  一是师法自然。如张旭顿悟于“担夫争道”,颜真卿将笔法类比于“屋漏痕”,怀素师法“夏云奇峰”等。
  二是师法古人。此法的警言是:必须及时从摹拟古人转向创新。即先入帖,再出帖,通过变法,自成面目。
  三是海纳百川。此法须分解综合,触类旁通,融成一家。有人曾自诩“无一笔无来处”,便是将此种方法用到了极致。
  对上述三法作一细究,可以发现他们相当类似于科技创新的三种方法: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在创新的途径上,科学与艺术原来也心心相印。
  马世晓,1960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却因家庭成分问题竟未获分配,于是经历了十年蹉跎岁月。正是在专业无门的环境中,马世晓的业余爱好反被凸现。他搞过美术、音乐,而最终走向了书法艺术,并成为当代引人注目的书法家。据我看来,马世晓毕业于茶叶专业,之所以能杰出于书法领域,其原因之一,正在于科学与艺术之相通。
  中国历史上素有官场失意者诗情倍增,考试落第者画技顿起。人之创新才能,恰如滔滔洪水,此堵而彼泄。其郁郁才华终究崛起在何处,也只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马世晓的草书,妙在风神潇洒而气韵生动,笔意古雅而形态新颖。他虽然也临摹过张旭、怀素、二王、黄山谷、王铎等,却从未停步于芸芸之中,继而上溯并恪守张芝,独步于《冠军帖》,自成筋肉丰满,柔中寓刚,狂放而和谐的笔法。草书惯融篆法,崇尚婉通流畅。他却偏从张芝、二王等诸大家草书中提取隶意。一心探索融隶之草,终于凝体态简雅,意蕴清远,左右骏发,意象横溢的独特风格。
  我们分析非科班出身艺术家的成功往往可以发现,他们虽缺乏名师的传授与规范的训练,却独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也自成一条独特的成长道路,因此,他们的知识结构与众不同。他们在创新中往往出奇制胜。因为一切创新均源于大脑里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
  马世晓的草书已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它必将因此被载入书法之史。我们祝愿他于百尺竿头继续求变求通,迈向更美更新。
发表于 2006-12-15 11: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柬]马世晓书法艺术展12月23日九时三十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这个贴子最后由白龙马在 2006/12/15 11:06am 第 2 次编辑]

中国美术馆宣传词及宣传作品
马世晓是8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善行草书,尤以狂草艺术成就最为业内行家所称赞。他的书法作品深得传统书法真谛,入古出新,别开生面,具有极强的艺术个性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年轻时曾得林散之先生“不魔怪,能写好”的嘉许。1987年,马世晓曾出席首届中日兰亭书法笔会和中日书法研讨会,并先后出访美国、韩国等国家,参与国际性书法研讨会和展览交流等活动。
    这是马世晓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个展”,奉献给广大观众的将是一个激情洋溢、风逸韵雅的专业展览。并将举行《马世晓书法作品集》首发式和“马世晓书法作品展学术讨论会”。
    马世晓是浙江大学教授,历任中国书协第一、二届创作评审委员,中国书协第三届理事,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浙江省书协顾问等。出版《马世晓行草二种》、《马世晓草书咏菊绝句二十二首》等专集,发表《张芝草书系列研究》等学术论文,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历代小楷精选》。
    本次展览是以马世晓新近精品力作为主体,在其丈二连屏大字狂草巨制的带动下,在激越飞动的草书里,让观众领略一位草书家笔下形势变化不可端倪的艺术魅力;在闲情偶寄的行书里,让观众徜徉在情性与功力并美的一轴一卷一境界、一联一帧一人生的精神世界……
2548
20061220_msxsfys_1166151953.jpg
发表于 2006-12-18 12: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柬]马世晓书法艺术展12月23日九时三十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期待学习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4-20 02:45 , Processed in 0.2772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