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渭 書 論 選 注
劉正成 翟 勇
一 創作論
1、玄抄類摘序①
書法亡久矣,所傳《書法鉤玄》及《字學新書摘抄》,②猶足系之也。然文多拙缺散亂,字多訛,讀之茫然,欲假以系猶亡也。餘故為分其類,去其不要者,而稍注其拙、正其訛,苦無考解者,則缺之矣。大約書始執筆,執則運,故次運筆。運則書,書有法也,例則法之條也,法則例之概也,故次書法例,又次書法。書例、書法功之始也,書功則例與法之終也,故又次書功,功而不已,始臻其旨矣;故又次書致,書思致之極也;故又次書思,書候思之餘也;故又次書候;而書丹法微矣附焉。書至此可昧其原乎?故又次書原;書至此然後可以評人也,故又次書評。③而孫氏《譜》④大約兼之,故終以《譜》。
自執筆至書功,手也;自書致至書丹法,心也;書原,目也;書評,口也。心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余玩古人書旨雲,有自蛇闘若舞劍器,若擔夫爭道而得者,初不甚解,及觀雷太簡雲,聽江聲而筆法進,然後知向所雲蛇鬭等,非點畫字形,乃是運筆。⑤知此則孤篷自振,驚沙坐飛。⑥飛鳥出林,驚蛇入草。⑦可一以貫之而無疑矣!惟壁拆路、屋漏痕⑧、折釵股⑨、印印泥⑩、錐畫沙⑾,是點畫形象,然非妙於手運,亦無從臻此。手之運筆是形,書之點畫是影,故手有驚蛇入草之形,而後書有驚蛇入草之影;手有飛鳥出林之形,而後書有飛鳥出林之影。其他蛇闘劍舞,莫不皆然。
①參見日本國立古文館所藏江戶時期桃園天皇寶曆五年( 一七五五)秋明書室藏刻本《玄抄類摘》,現藏國家圖書館古籍部劍華一九〇二年從東京購藏本。參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參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十九,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三五頁。《玄抄類摘》是徐渭抄摘古代書論中部分書論彙集而成並加評注的一本書。包括執筆、運筆、書例、書功、書丹法、書致、書思、書候、書原、書評、書譜這些方面,以編為主,夾以注述。
②元•蘇霖編撰《書法鉤玄》四卷,參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九九八年版第九二〇頁。劉惟志編集《字學新書摘抄》,參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九九八年版第九四六頁。
③從“執筆”、“運筆”到“書評”,逐一羅列,是該書篇目體例。
④指孫過庭《書譜》。
⑤雷太簡:即雷簡夫(1001—1067),字太簡。宋同州郃陽人。自號“山長”。宋朱長文《續書斷》雲:“簡夫善真、行書,嘗守雅州,聞江聲以悟筆法,跡甚峻快,蜀中珍之”。
⑥唐代書法家張旭在談到用筆時說:“孤篷自振,驚沙坐飛,餘思而為書,而得奇怪。” 這兩句出自鮑照的《蕪城賦》,“棱棱霜氣,蔌蔌風威。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唐代的陸羽記載:懷素與鄔彤為兄弟,常從彤受筆法。彤曰:“張長史私謂彤曰:‘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餘自是得奇怪。’草聖盡於此矣。”
⑦比喻草書筆勢奔放,詭異多變。「驚蛇入草」以逆鋒得力,「飛鳥出林」以出鋒取勢。
⑧壁坼路、屋漏痕:“坼壁之路”是指牆壁裂開的縫跡。“屋漏痕”是指雨水由上而下淌的痕跡。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載: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薑夔《續書譜》稱:“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語出唐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比喻橫直畫力均勻,藏鋒的用筆方法和藝術效果。行筆時要用中鋒運行,不以偏鋒露出用筆痕跡,猶如屋漏的水滴,蜿蜒下注,墨色具有立體感。
⑨折釵股:書法上對轉折的筆劃,要求筆毫平鋪而鋒正圓不扭戾,如釵股雖經曲折而其體仍圓,故以此比喻。薑夔《續書譜》:“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
⑩印印泥:語出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引張彥遠曰:「吾昔日學書,雖功 深,奈何跡不至殊妙?」後問於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印 泥。」思而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險勁之狀,明利媚好,自玆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沈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
⑾錐畫沙:唐代禇遂良《論書》雲:"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唐代蔡希綜《論書法》雲:"僕嘗聞禇河南用筆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後因閱江島平沙細地,令人欲書,複偶一利鋒,便取書之,險勁明麗,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蓋草正用筆,悉欲令筆鋒透過紙背,用筆如畫沙印泥,則成功極致,自然其跡,可得齊于古人."宋代黃庭堅稱:“如錐畫沙……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相傳褚遂良曾將此法傳於陸彥遠。《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載:“(陸彥遠)思而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
2、竹秘閣銘①
中書大書,用肘與腕②,蠅頭蚊腳,握中其管。閣而擎之,墨不涴肘③。刻竹為閣,創驚妙手。妙手為誰,應堯張叟。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逸稿》卷十八,蘇州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三年張維城刻本。又見《徐
渭集》第三冊《徐文長逸稿》卷十八,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九九二頁。竹秘閣,寫字枕腕的竹制工具,既臂擱。清代僧人六舟達受,沉於翰墨,精鑒別古器、碑版,阮元以“金石僧”呼之。其治印雅近二京,刻竹亦精,嘗刻竹秘閣,乃載熙畫山水,凡皴法深淺,無不以刀傳之。此段論書文字乃徐渭所作竹秘閣上鐫刻的銘文。
②作大字,要肘和腕皆懸空作書。
③指寫“蠅頭蚊腳”般的小字,則枕腕而書。用竹秘閣枕腕,不致墨沾手上。涴:弄髒。
3、執筆法①
凡執管須識淺(去紙淺)深(去紙深)長(筆頭長以去紙深也)短(筆頭短以去紙淺也),真書之管,其長不過四寸有奇,須以三寸居於指掌之上,只留一寸一二分著紙。蓋去紙遠則浮泛虛薄,去紙近則揾鋒勢重。②若中品書,把筆略起,大書更起。草訣雲,須執管去紙三寸一分。當明字之大小為淺深也。③
①文見(明)徐渭撰《筆玄要旨》。淵雅堂,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刻本。
②浮泛虛薄:指用筆飄浮,淺薄,不厚實。揾鋒勢重:執筆低,用力重,字重拙。搵,按,浸沒:“(張)旭飲酒輒草書,揮筆而大叫,以頭~水墨中而書之”。
③指執筆高低的準繩:字越大,執筆越深距紙越遠;字越小,執筆越淺距紙越近。
4、書李北海帖①
李北海此帖,遇難布處,字字侵讓,互用位置之法,獨高於人。②世謂集賢師之,亦得其皮耳。③蓋詳於肉而略於骨,辟如折枝海棠,不連鐵幹,添妝則可,生意卻虧。④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七三頁。李北海即唐代書家李邕(678~747),參閱《中國書法全集•隋唐五代李邕》卷。
②指李邕此帖對難以處理布白章法的地方,採取點劃互相穿插的辦法。侵讓:穿插相讓
③趙孟頫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曾任集賢直學士;大德三年 (1299),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故多有稱“集賢”。徐渭說:大家說趙孟頫學李邕,我認為他只不過得到李北海書法真諦的皮毛而已。
④蘇東坡《論書》雲:“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載《中國書法全集•蘇軾二-蘇軾書論選注》)。其《題自作字》又雲:“東坡平時作字,骨撐肉,肉沒骨,未嘗作此瘦妙也。”(同上)“詳於肉而略於骨”指趙孟頫的字多“肉”少“骨”,看不見“鐵幹”似的骨架結構,雖有多“肉”的豐肌姿色,卻沒有活潑的“生意”和生命力量體現出來。
5、趙文敏墨蹟洛神賦①
古人論真行與篆隸,辨圓方者,微有不同。②真行始於動,中以靜,終以媚。媚者,蓋鋒稍溢出,其名曰姿態。③鋒太藏則媚隱,太正則媚藏而不悅,故大蘇寬之以側筆取妍之說。④趙文敏師李北海,淨均也,媚則趙勝李,動則李勝趙。⑤夫子建見甄氏而深悅之,媚勝也。後人未見甄氏,讀子建《賦》無不深悅之者,《賦》之媚亦勝也。⑥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七九頁。
②篆隸用筆不出鋒故點畫皆圓,真行用筆出鋒故點畫為方。
③動,不寧也,靜之對也。《增韻》:“動,靜之對。”《素問-六元無正紀大論》注:“動,不寧也。動,運轉也。”《禮記-禮運》:“五行之動。”《疏》:“動,謂運轉。”“媚”,即是“姿態”。真書、行書多運筆出鋒而顯出姿態,故稱媚,
④大蘇:蘇東坡。側筆取妍:用側筆出鋒故多得妍媚的姿態。
⑤淨均:純粹的,平均的。趙孟頫學李邕,取其中:筆勢姿態趙勝李,運轉生氣李勝趙。
⑥子建:曹植(192~232),字子建。作《洛神賦》,序雲:“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夢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甄氏,魏文帝曹丕妻,傳說人們又稱她為甄宓或甄洛,為曹植所暗戀,即賦中之“宓妃”。《洛神賦》有雲:“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 兮,采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 徐渭說,後人雖未見甄氏,但讀了這些文字的生動描述,便會被宓妃--甄氏和她的動作姿態所呈現的“媚”深深打動和傾心喜愛。
6、跋張東海草書千文卷後①
夫不學而天成者尚矣;②其次則始於學,終於天成。天成者非成於天也,出乎已而不由於人也。③敝莫敝於不出乎已而由乎人;尤莫敝於罔乎人而詭乎已之所出。④凡事莫不爾,而奚獨於書乎哉?近世書者閼絕筆性,詭其道以為獨出乎已,用盜世名,其於點畫漫不省為何物,求其仿跡古先以幾所謂由乎人者已絕不得,況望其天成者哉!⑤
是輩者起,倡率後生,背棄先進,往往謂張東海乃是俗筆。厭家雞,逐野雞豈直野雞哉!⑥蓋蝸蚓之死者耳!⑦噫,可笑也!可痛也!以余所謂東海翁善學而天成者,世謂其似懷素,特舉一節耳,豈真知翁者哉!余往年過南安,南安其出守地也,有《東山流觴處草》、《鐵漢樓碑》,皆翁遺墨,而書金蓮寺中者十餘壁,具數種法,皆臻神妙,近世名書所未嘗有也。⑧乃今復得睹是草於門人陸子所,餘有感於詭者之敝之妄議,因憶往時所見之奇之有似於此書也,而為敘之如此。憶世事之敝,豈直一書哉!豈直一書哉!
①文見《徐渭集》第四冊《徐文長佚草》卷二,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一〇九一頁。張東海:張弼(1425—1487)字汝弼,自號東海,晚號東海翁。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成化二年(西元一四六六年)進士,授兵部員外郎,出守南安。
②尚:通“上”。
③天成在於個人的藝術獨創性,而非因襲於人。
④罔:迷惑,詭:欺騙。最壞的情況是,不僅不出於自己的個性,而是迷惑於別人的誤導。
⑤閼絕:阻斷,杜絕。時人棄絕筆性,不遵點畫之法, 學習古先賢猶不成功,還能企望他“天成”嗎?
⑥厭家雞:晉•何法盛《晉中興書》第七卷:“在荊州與都下書雲:‘小兒輩賤厭家雞,愛野雉,皆進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晉庚翼把自己的書法喻為家雞,把王羲之的書法喻為野雞。比喻賤近貴遠,其實質是看不起王羲之的“新體”書法。徐渭此處指“是輩”無知者把張弼的書法稱為“俗筆”,頗似當年庾翼的“家雞”、“野雞”之說,不過,這些人豈能與真正的“野雞”相提並論!
⑦蝸蚓,蝸牛與蚯蚓。賈至《議貢舉疏》:“夫以蝸蚓之餌雜垂滄海,而望吞舟之魚,不亦難乎!”諷刺那些看不起張弼書法的人如垂蝸蚓之餌一般短視。
⑧南安現屬福建泉州市;金蓮寺,位於福建泉州
7、 書季子微所藏摹本蘭亭①
非特字也,世間諸有為事,凡臨摹直寄興耳,銖而較,寸而合,豈真我面目哉?②臨摹《蘭亭》本者多矣,然時時露已筆意者,始稱高手。予閱茲本,雖不能必知其為何人,然窺其露已筆意,必高手也。優孟之似孫叔敖③,豈並其鬚眉軀幹而似之耶?亦取諸其意氣而已矣。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七七頁。季子微:徐渭晚年在紹興家鄉所過從的弟子之一,曾介紹共去李如松幕中作客,《徐文長三集》卷七有《送季子微赴李甯武總兵之約》,以及《為子微題鷓鴣圖》等詩。
②銖: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等於舊制一兩。大意為臨帖要有我的創意,不必銖寸必較地求似,不然哪有我的面目?
③優孟:春秋時楚國著名的演雜戲的人,擅長滑稽諷諫。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場演戲。《史記•滑稽列傳》記載,優孟常以談笑旁敲側擊地勸說楚王。楚相孫叔敖死後,兒子很窮,優孟就穿戴了孫叔敖的衣冠去見楚莊王,神態和孫叔敖一模一樣。莊王以為孫叔敖複生,讓他做宰相。優孟以孫叔敖的兒子很窮為辭,並趁機對楚王進行規勸,莊王終於封了孫叔敖的兒子。後來就用"優孟衣冠"比喻假裝古人或模仿他人。孫叔敖(生卒年不詳)安徽六安壽縣人。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西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8、與肖先生書①
渭素喜小楷,頗學鍾王②,凡贈人必親染墨,今試書奉別等五六字,便手戰③不能,骨瘠肱弱,又五內餘熱發為瘡毒,④指掌反強⑤然也。因命人代書,其後草者則渭強筆,殊不似往日甚。渭貧而多難,門下所憐,空文以贈,必以為喜而不以為怪。所恨精力短憊,文字皆陋不堪,但情在心胸,雖莊周之給⑥亦虛言,楊、馬⑦之藻皆空闊耳。敬問道旌,⑧當何日西指,或且徐徐,其倘奉得顏色拜別也。謹獻二冊,一以補應可郎君。
①文見《徐渭集》第四冊《徐文長佚草》卷四,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一一二八頁。
②鍾王:鍾繇,王羲之。
③戰:通“顫”,發抖。
④五內:即五臟,指心、肝,脾、肺、腎
⑤強:通“僵”
⑥給:口齒伶俐
⑦楊雄、司馬相如,都是漢代辭賦作家。
⑧道旌:道家旌旗
9、答張翰撰①
絹不宜小楷,燥則不入,稍濕則盡鬥而煙。②高麗紙③如錢厚者始佳,然亦止宜書,不宜畫。今寄者薄黯善沁,④又卷束盡成皺裂,即書亦不宜也。四長幅則佳品,惜兩月不弄,手生,壞卻此等物耳。緣老來杜撰之畫,如登州蜃樓然⑤,有時而有,有時而無也。近又稍作觀音⑥,漫寄一條,書《心經》⑦於上,聊塞《黃庭》之委⑧。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十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十六,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四八二頁。張翰撰,即張元汴(一五三八--一五八八),字子蓋,別號陽和,其先蜀(今四川)人,徒家山陰(今浙江紹興)。隆慶五年(一五七一)進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萬曆中為左諭德兼侍讀。善屬文,工書,嘗撰並書李元昭岣嘍山房記。卒年五十一。有《珊瑚網-李氏續藏書》徐渭幼年即與其一同讀書,與其父、其子三代世交。萬曆二年張父天複死,張元汴回紹興守墓,邀剛出獄的徐渭編寫《會稽縣志》,撰序文,各志總論,及四大類,十六項目。歷四月即成。經張元忭疏通,由地方官批准徐渭正式獲釋。《徐文長逸稿》卷十七有《張翰撰彈琴像贊》一文。
②煙:通湮,指湮化,洇化
③又名韓紙,高麗貢紙。古代高麗國(又稱高句麗,朝鮮)所產之紙。北宋陳槱《負暄野錄》雲:"高麗紙以棉,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此紙多為粗條簾紋,紙紋距大又厚于白皮紙,經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時我國書寫所用高麗紙,大部分是桑皮紙。清乾隆時我國有仿製的高麗紙。
④薄黯善沁:薄而黑且容易滲化
⑤登州:明朝實行的省、府、州、縣制,登州歸屬山東省(後改為山東布政使司)下的萊州府,1376年設府,治所蓬萊。登州蜃樓,指現屬山東省渤海之濱的蓬萊市古今有名的海市蜃樓奇觀。
⑥觀音,最早的譯名為光世音,唐朝唐太宗時期,定名為“觀世音”,並因為避諱唐太宗的名字“李世民”,將“觀世音”的世字去掉,成為“觀音”。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現藏有徐渭署名田水月的《渡海觀音圖軸》,雅虎香港網可搜索到署名徐渭的《觀音圖軸》,上題《心經》,未知真偽。
① 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心經》。全
經只有一卷, 260字,為玄奘所譯,屬於《大品般若經》600卷中的一節。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
② 《黃庭》之委:即商品畫。李白《送賀賓客歸越》:“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
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二 鑒賞論
10、書米南宮墨蹟①
閱南宮書多矣,瀟散爽逸,無過此帖,辟之朔漠萬馬,驊騮獨先。②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七二頁。米南宮即米芾(1051~1107),參閱《中國書法全集•米芾》卷。
②朔漠萬馬:指遼闊的大漠上萬馬爭騰。驊騮:周穆王八匹駿馬之一。後用以泛指紅色的駿馬。《莊子˙秋水》:“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
11、書子昂所寫道德經①
世好趙書,女(汝)取其媚也,②責以古服勁裝可乎?③蓋帝胄王孫,裘馬輕纖,足稱其人矣。④他書率然,而《道德經》為尤媚,然可以為槁澀頑粗,如世所稱枯柴蒸餅者之藥。⑤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七二頁。《道德經》為老子所作。子昂:即元代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參閱《中國書法全集•趙孟頫》卷。
②媚:指姿態秀麗,柔美多姿。又稱“媚好”是“遒勁”的對立項。
③責:假如、交換之意。
④指趙孟頫書如其人,有華麗倜儻的貴族氣派
⑤槁澀頑粗、枯柴蒸餅:皆指明代中期書法爭奇求怪而流於粗疏野俗,或如乾柴之枯瘦,或如饅頭之臃腫,是不重晉唐古法的時病。而趙孟頫寫《道德經》這種務求東晉風流嫵媚的書風,正好是醫治這些不重法度如“枯柴蒸餅”般粗劣風氣的矯正之藥。。
12、跋書卷尾二首之一①
董丈堯章②一日持二卷命書,其一沈徵君③畫,其一祝京兆希哲④行書,鉗其尾以餘試⑤。而祝此書稍謹斂,奔放不折梭。⑥餘久乃得之曰:“凡物神者則善變,此祝京兆變也,他人烏能辨?” ⑦丈馳其尾,坐客大笑。⑧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七五頁。
②董堯章:人不可考,估計為徐渭鄉友。
③沈徵君:沈周(1427—1509)明代傑出畫家。
④祝京兆希哲:明代書法家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明弘治五年(1492年)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授廣東惠州府興甯縣知縣,後轉任南京應天府通判,故後世又稱之為“祝京兆”。參閱《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卷。
⑤ 鉗:夾住。董堯章掩住書卷有下款署名的尾段考問徐渭。
⑥ 謹斂:拘謹收斂。折梭:織布機上的梭子來回運行。大意矣:祝允此書較為拘謹收斂,奔放而沒有往復如折梭般的牽絲筆跡。
⑦ 烏:怎麼。徐渭自許地說:我能看出來這是祝允明的變體,別人哪里能辨別?
⑧ 馳:鬆開。董堯章鬆手露出卷尾署款,果然是祝允明,眾皆歎照。
13、跋《停雲館帖》①
待詔文先生,諱徵明。摹刻《停雲館帖》,裝之多至十二本。雖時代人品,各就其資之所近,自成一家,不同矣。然其入門,必自分間布白②,未有不同者也。舍此則書者為痹,品者為盲。③雖然,祝京兆書,乃今時第一,王雅宜次之。京兆十七首書固亦縱,然非甚合作,而雅宜不收一字。④文老小楷,從《黃庭》、《樂毅》來,無間然矣。乃獨收其行草書《早朝詩》十首,豈後人愛翻其刻者詩而不計較其字耶?⑤荊公書不必收,文山公書尤不必收,重其人耶?⑥噫,文山公豈待書而重耶?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逸稿》卷十六,蘇州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三年張維城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三冊《徐文長逸稿》卷十六,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九七六頁。《停雲館帖》明代匯刻叢帖。12冊,12卷全。此帖為文徵明選輯,子文彭、文嘉摹勒。嘉靖十六年(1537)刻第 1卷,以後得佳墨逐次加刻,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完成。初為木刻,後改為石刻。卷一晉、唐小楷;卷二唐摹晉帖;卷三孫過庭《書譜》;卷四唐名人書;卷五、六、七宋名人書;卷八、九元名人書;卷十、十一明名人書;卷十二文徵明書。
②分間布白:指章法上安排字的點畫和佈置字、行之間關係的方法。使字的上下左右相互影響,相互聯繫,達到整幅的呼應。
③痹:風濕麻痹,神經失去知覺。盲:雖形存而目無見之,即不明事理。
④縱:奔放自如,筆意縱橫。徐渭認為《停雲館帖》所收祝允明書雖然放縱多姿,但非其佳作,不收王寵(雅宜)一字,實屬不當。
⑤文老,文征明。文征明的小楷可與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比肩,為什麼不收,而只收他的草書呢?
⑥荊公:王安石(1021-1086)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人評其書“如斜風細雨”。文山公:文天祥(1236—1283)自號文山。徐渭認為,王安石、文天祥名重而書不高明,《停雲館帖》不應將其書法收入。
14、題智永師千文①
志稱永禪師《千文》,本以千計。今雖去其世已遠,而漫無一存者。往年人傳董文簡②公家有之,急往,啟匣固佳,然不甚稱也。今從陽和太史③家得見此本,圓熟精腴,起伏位置,非永師不能到。問其自,雲得之文成公④門客之手。顆顆綴珠,行行懸玉,吾何幸得題其端!
①文見《徐渭集》第四冊《徐文長佚草》卷二,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一〇九六頁。智永禪師即智永,中國南朝陳、隋間書法家(公元6世紀)。本姓王,名法極,生卒年不詳,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宋馬端臨《文獻通考》記有《智永千字文》一卷:“鼂氏曰:粱周興嗣撰,釋智永所書。”《金石文考略-僧智永千字文》:“有項元汴記。又墨寶軒本有徐渭、朱之蕃、李待問、曹溶、孫承澤、魏裔介、張陛諸跋。智永傳真家逸少法,無一筆不合。此刻于大觀間,精良可寶也。《南部新書》:‘永居長安西明寺,寫《千文》八百本。’”(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十四、《金石文考略》卷五)徐渭的跋應作於此墨寶軒本上。馮武《書法正傳》輯文則說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作《千字文》八百本遍贈江東諸寺。
②董文簡:董玘,字文玉,人稱中峰先生,明代上虞人。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舉會試第一,廷對第二,以榜眼授翰林編修。晚年建宅於蕺山之麓。卒後,贈禮部尚書,諡文簡。
③陽和太史:張元汴(1538—1588)明浙江山陰人,字子藎,號陽和。隆慶五年進士。官至翰林侍讀。徐渭鄉鄰老友。
④文成公:即王陽明(1472-1529),漢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徐渭乃其再傳門人。
15、題自書一枝堂帖①
高書不入俗眼②,入俗眼者必非高書。然此言亦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③
①文見徐渭撰《徐渭集》第四冊《徐文長佚草》卷二,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一〇九七頁。一枝堂:據《畸譜》記載:“二十八歲自潘遷寓一枝堂”。
②俗眼,俗人之眼光見識。唐薛用弱《集異記》:“俗眼不識神仙。”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③此處感歎“高書不入俗眼”論易於感知而難以語言道出。
16、跋大蘇所書金剛經石刻①
論書者云,多似其人。蘇文忠人逸也,而書則莊。②文忠書法顏,至比杜少陵之詩,昌黎之文,吳道子之畫,蓋顏之書,即莊亦未嘗不逸也。③《金剛》、《楞伽》二經,並達磨首舉以付學人者,而文忠並兩書之,④《金剛》此帖是也,《楞伽》以付金山參寥⑤。余過金山,問文忠玉帶所傅鎮山門者,亦為頑僧質錢充口腹矣,況經乎?償得如此帖,摹勒傳人間,亦幸也,惜過時失問。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七五頁。
②蘇文忠:即蘇東坡。逸,放也,節行超逸也。《漢書-韋賢傳》:“厥政斯逸。”注:“臣瓚曰:逸,放也。”《北史-魏宗室傳論》:“性致狂逸。” 莊,正也,端也,肅敬也。《增韻》:“莊,端也。”《逸周書-祭公解》:“汝無以嬖禦固莊後。”《集訓校釋》:“莊正也。”《玉篇》:“莊,敬也。”《集韻》:“莊,恭也。”《禮記-曲禮上》:“非禮不誠不莊。”《注》:“莊,敬也。”
③蘇東坡書取法顏真卿,以至於如杜詩、韓文、吳畫,與顏書皆是“莊”、“逸”合體的。
④《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全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金剛指最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的修行證道;般若為梵語妙智慧一詞的音譯;波羅密多意為到達彼岸。經者徑也,學佛成佛之路。“《楞伽經》,或《入楞伽經》,佛教經典。全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Lankāvatārasūtra)。Lanka 是斯裏蘭卡島的古名,Avatāra 意為“入”、“降臨”或“下凡”。意為釋迦牟尼佛降臨楞伽島所說之經。梵文原本系印度笈多王朝時期出現的中期大乘佛典之一,與《解深密經》同為論述唯識思想的重要經典。
⑤參寥,釋道潛, 號參寥子, 于潛何氏子。 受業于治平寺, 後住杭州智果寺。 於內外典無不窺, 能文章, 尤喜為詩, 與蘇軾、秦 觀 深 相 契 , 軾 稱 其 詩 無 一 點 蔬 筍 氣 。所 著 詩 曰 《參 寥 子 集 》。蘇軾詩文集有《參寥子真贊》、《八聲甘州-寄參寥子》和《與參寥子書》等多首。金山:今江蘇省鎮江市郊金山,有寺曰金山寺。徐渭此跋稱“金山參寥”,疑或為“金山佛印”。佛印亦為蘇軾詩友,住持于金山寺。佛印(1032~1098)名了元,字覺老,住持于金山寺名僧,法號佛印。他三歲能誦《論語》,五歲能誦詩三千首,被稱為神童。與蘇軾友善,軾謫黃州,佛印住廬山,常相往來。蘇軾有《遊金山寺》、《題金山寺》等詩,並留下輸掉玉帶等與佛印的多則民間故事流傳。
17、題楷書楚詞後①
①文見《徐渭集》第四冊《徐文長佚草》卷二,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一〇九六頁。
②慕子蘭,無考。
③徐渭自稱楷書“尤劣”,而得到慕子蘭嘗識,他戲稱其“憐”,與“情人眼裏出西施”同義。先秦古諺語《魯連子引諺》:“心誠憐,白髮玄。情不怡,豔色媸。”(《風雅遺篇六-詩紀前集》十)。
18、跋梁武帝豐考功評書①
右梁武帝評書,並是妙語,雖不無抑揚,而辭氣從容,恣態朗切。又其人書法固是入室之徒,但抄本乖落,無從訂正,且一曰袁昂②,二曰袁昂,並不知何為也?至於豐考功,則抑揚過當。其呂衡、張文溪趁尋文之差③,迨夫任情,則大恣罵詈。④書可罵詈,猶煩入評耶?最乖者概處陳、李,真同器薰蕕⑤矣。白雀之書不讓京兆,京兆真楷如師搏虎,金翅鳥啖龍,□幾于元常,而考功以為楷不如行,殆未之見耶?⑥其他盲聵⑦,頗亦不少。然謂之盡不知書則不可,謂之盡知書亦不可,謂盡不能書固不可,謂盡能書亦不可也。吾於其論握筆專重第四指而窺之矣。⑧
①文見《徐渭集》第四冊《徐文長佚草》卷二,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一〇九七頁。梁武帝(464—549),名蕭衍,字叔達。西元五0二--五四九在位。長於文學,善樂律,並精書法。原集已佚,明人輯有《梁武帝禦制集》。《宋史-藝文志一》卷二百二載有“梁武帝《評書》一卷。”宋鄭樵《通志-藝文第一》載有“《古今書人優劣評》一卷,梁武帝”書目。《佩文齋書畫譜》卷八錄載《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全文。吏部尚書袁昂奉梁武帝勒撰《古今書評》一卷,梁武帝據此書評,徐渭應是跋此文。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二並載有《梁武帝觀鐘繇書法十有二意》、《梁武帝與陶隱居論書啟九首》等(見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八藝術類一書畫之屬)。豐考功,即豐坊,字人翁,又字存禮,更名道生,號南禺外史,明翰林學士豐熙子,寧波鄞縣人。舉鄉試第一,嘉靖二年成進士。出為南京吏部考功主事,尋謫通州同知。免歸。為人逸出法紀外,而書學極博,五體並能,諸家自魏、晉以及明,靡不兼通,蓋工於執筆者也。當世稱其書“喜用枯筆,乏風韻”。然坊平生好作偽書,至今為世厲垢。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八藝術類書畫之屬載有豐坊《書訣》一卷。王世貞弇州四部稿作《筆訣》。是編皆論學書之法,而尤注意於篆籀。此書論筆訣書勢四段、論篆法三段和次論古文、大篆、小篆、隸書各一段。徐渭所跋應為此書。
②袁昂(461—540)字千里,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昂本名千里,齊武帝改今名,字千里。仕齊至吳興太守。歸梁位司空。諡穆正。頗善畫。卒年八十。著古今書評。載《南史》本傳、《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等。
③呂衡、張文溪失考。大概應是豐坊所評同時代人。
④迨:等到。詈:罵,責駡。
⑤陳、李不知確為何人,按豐坊《書訣》所評書家中,“陳”有梁陳伯智,明陳文東、陳繼善、陳公甫等;“李”則有唐李泰和、李太白。同器薰蕕:香草和臭草放在一個器皿裏,比喻好壞不分。
⑥白雀,人名,失考。如師搏虎,師、通獅。《漢書﹣西域傳》:“鳥弋山出師子。” 金翅鳥啖龍,俗謂大鵬鳥,按照《妙法蓮華經》的說法,迦樓羅(Garuda)是護持佛的天龍八部之一,是一隻巨大的金翅鳥,此鳥鳴聲悲苦,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雙翅展開竟有三百三十六萬裏,每天要吃一條大龍和五百多條小龍。這兩處比喻皆是對祝京兆(允明)書法的讚賞,稱其真書(楷書)近于鐘元常(繇),而不同意豐坊“真不如行”的看法。
⑦盲聵:眼瞎耳聾。指作者認為豐坊評論諸家書法缺乏真知灼見。
⑧第四指,指豐坊《書訣》稱“妙在無名指得力,三指齊撮於上,第四指抵管於下”云云,是一種拘泥的握筆之法,這一點也正如他的論書一樣似是而非。
19、跋司馬公草書①
司馬伯通先生,弘、正間材傑也,其草書仿《聖母帖》②,《聖母帖》即懷素上人書,而聖母別是一家。司馬書與張南安東海翁③書,皆宗《聖母帖》也。《聖母帖》有蝸牛及老科鬥腳肥者,及縫衣匠剪子者,皆是法,未可以微疵而短其醇④。伯通仕業亦豪俊,其詩多清豁,罷官書門榜雲,“獨呼明月常陪醉,不負青天早放閑”,人至今誦之。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七八頁。
司馬公,即為司馬垔,字通伯,內文所引《徐渭集-徐文長佚草》卷二謂“司馬伯通”誤,以致《中國書法大辭典》亦據此誤。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萬曆《山陰縣誌》字通伯,博極墳典,成化辛卯冠省試,明年成進士,以禦史視學南畿。考文序士無錙銖失平。擢福建副史,致政歸。縱情丘壑,嘗榜其門曰:‘獨呼明月常陪醉,不負青天早放閑。’所著有《蘭亭》諸集。”
②聖母帖,唐釋懷素書。單刻帖。宋元祐三年(一0八八)刊石。現藏陝西西安碑林。草書。七0×一三九釐米。兩層刻文,共六十行,行二至九字不等。篆書年月一行,正書題名五字。《淳熙秘閣續帖》、《寶賢堂帖》均收入。
③張南安東海翁,即張弼。參見本文10《跋張東海草書千文卷後》。
④科鬥,即科鬥文。王國維《科鬥文字說》雲:“鄭康成《書贊》雲:‘《書》初出屋壁,皆周時象形文字,今所謂科鬥書。’”清包世臣《藝舟雙楫》:“醉僧所傳大、小《千文》亦是偽物,惟《聖母》、《律公》導源篆籀,渾雄鷙健,是為草篆。”喻司馬通伯草書似《聖母帖》中鋒用筆有“草篆”意味。
20、書蘇長公維摩贊墨蹟①
予夙慕太蘇公②書,然閱覽止從金石本耳,鮮得其蹟。馬子某博古而獲此,予始幸一見之,必欲定其真贗者,則取公之《贊維摩》中語而答之曰:“若云此畫無實相,毗耶城中亦非實。”③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七二頁。蘇長公,即蘇軾,為蘇洵長子故稱“長公”。《維摩贊》,《蘇軾文集》卷二十有《石恪畫維摩頌》,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版笫五八四頁。
②太蘇公:蘇軾之父蘇洵。
③馬子某:或為其弟子馬國圖。若雲此畫無實相,毗耶城中亦非實:蘇軾集《石恪畫維摩頌》中句。實相:佛教用語,指稱萬有本體之語,與法性、真如、實性、實際、真諦等同義。《涅槃經》:“無相之相,名為實相。”《法華經-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毗耶城:在今印度比哈爾邦邦南部,乃維摩之居處。此段話的含義是徐渭肯定了蘇軾這件墨蹟的真實性。
21、書朱太僕《十七帖》①
予少時似聞學使者蕭公②言,兀朮括南中寶物,裝數舟載以去③,卒沉於河,而《十七帖》石④數片在其中,至是石起於濬河者⑤,即此本也。滿剌人⑥能辨寶,朮虜耳,舍馬上物宜無知,而顧宜識此,既又不隨以往也,此亦真神物矣哉。然斯言也,蕭亦得於傳聞,未必然也。予又見吳中晚刻別本⑦,引言謂勝此,亦未必然也。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二)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七四頁。徐渭此跋後還有《又跋於後》雲:“昨過人家圃榭中,見珍花異菓,繡地叅天,而野藤刺蔓,交戞其間。顧問主人曰:‘何得濫放此軰?’主人曰:‘然,然去此亦不成圃也。’予拙於書,朱使君令予首尾此帖,意或近是説耶?”皆為同時作。朱太僕,朱南雍,號越崢山人,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與其同鄉朱賡同為隆慶二年(一五六八)進士,萬曆八年(一五八○)為太僕寺卿。畫山水木石,法沈周、倪瓚,清勁絕俗。《宋元以來畫人姓氏錄》、《越中歷代畫人傳》載。朱太僕《十七帖》,當指其所藏王羲之《十七帖》拓本。有關《十七帖》刻本情況,可參見本書《中國書法全集-王羲之王獻之》卷《作品考釋36--59十七帖》。
②蕭公:蕭鳴鳳(一四八○—一五三四),山陰人,字子雝,號靜庵。少從王守仁遊。正德九年(一五一四)進士。授禦史,曾劾江彬恃寵恣肆。後督學南畿。諸生以比前禦史陳選,有“陳泰山蕭北斗”之喻。歷督河南、廣東學政。以憤撻肇慶知府鄭璋,坐降調,遂不出。《明史》卷二〇八有傳。徐渭老師,列入《畸譜》中之“師類”:“蕭先生鳴鳳,弘治十七年甲子解元,正德九年甲戌進士。嘉靖八年己醜鄭守漳(按:《明史•蕭鳴鳳傳》作“璋”)故,歸自東府,餘始見之。”
③兀朮,即金兀朮(?—一一四九),也作烏珠、斡啜、斡出等,本名完顏宗弼,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大金國志》作第六子)。金朝大將,宋金對峙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有膽略,善射,早年從都統完顏杲追襲遼天祚帝於鴛鴦濼。宋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金破北宋都城汴京,俘獲宋徽宗、宋欽宗,滅掉北宋。關於靖康之變中金人掠劫中原石刻寶物事,宋人陳思《寶刻叢編》卷一《京畿•東京》“《石鼓文》”條引王厚之(順伯)《復齋碑錄》所記:“皇祐四年,向傳師搜訪而足之。大觀中歸於京師,詔以金填其文,以示貴重,且絶模拓之患。初致之辟廱,後移入保和殿。靖康之末,保和珍異北去,或傳濟河遇大風,重不可致者皆棄之中流。今其存亡特未可知……”又,清人《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六十六《官署五》“原唐太宗聞《蘭亭》真蹟在僧辨才處”條有記:“靖康之亂,金人取《石鼔》及《蘭亭敘》,重氊輦至燕,《石鼔》在國學,而《蘭亭》不知所在矣。”《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紀一》:“(皇慶元年)二月丁卯朔,徙大都路學所置周宣王石鼔於國子監。”但雲金人取《石鼔》及《蘭亭》北去,而未記《十七帖》亦在其間。故徐渭本跋又有“蕭亦得於傳聞,未必然也”云云。
④宋佚名《寳刻類編》卷一《名臣五•晉•王羲之》有記:“《十七帖》,宋大觀二年刻汴。”宋陳思《寶刻叢編》卷一《京畿•東京》新增有記:“羲之《十七帖》,大觀二年九月奉聖旨摹勒刋石太清樓下。” 可見北宋時期,確實有《十七帖》之刻石立於汴京(今河南開封)。
⑤濬河,古水名,今湮。故瀆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北。按,《十七帖》原石起於濬河者,其事於文獻之記,未能查考。
⑥滿剌人
⑦吳中晚刻別本,當指《十七帖》的吳中(蘇州一帶)流傳之本,徐渭此處具體所指未明。
22、書馬君所藏王新建公墨蹟①
古人論右軍以書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書。今睹茲墨蹟,非不翩翩然鳳翥而龍蟠②也,使其人少亞於書,則書且傳矣。而今重其人,不翅於鎰,稱其書僅得於銖,書之遇不遇,固如此哉。③然而猶得號於人曰,此新建王先生書也,亦幸矣。馬君博古君子也,裒④先生之書如此其多,將重先生之書耶?抑重先生之人耶?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七六頁。馬君,或為徐渭弟子馬策之。王新建:即王陽明。
②鳳翥龍蟠:唐太宗李世民贊王羲之書法語。《晉書•王羲之傳論》:“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③鎰: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鎰。銖:二十四銖等於舊制一兩。因世人看重其人,稱道其書法等於重銖輕鎰的倒置,故其書名為人名所掩。
④裒:聚集。
23、書新建公二序手稿①
曹操書余未及見,而文公謂放之,公書天風海濤,乃近元常,元常魏人,蓋操亦放之耶?②曩歙人持文公箋《學》、《庸》稿本來相質,特似今所見新建公送兩府官序稿,大約俱草草,而二大儒之為儒則同,致書法亦暗合邪?③兩序稿點竄不數字,而世相傳溫公《通鑒》稿本多真書,點竄亦僅僅,兩公端慎,殆亦暗合耶?④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文集》卷二十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二年鍾人傑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二冊《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五七八頁。
②文公:朱熹(1130—1202)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宋甯宗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諡曰文。所著《朱文公文集》10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刻本。放:通仿。元常:即鍾繇。此句大意是:我沒有見過曹操的書法,但朱熹認為自已的書法有曹操的意味,而朱熹書近於鐘繇,難道曹操的書法也近於鐘繇?
③《學》:《大學》;《庸》:《中庸》。朱熹有《四書章句集注》,其中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此處即指《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二大儒:即指“文公”朱熹和“新建公”王陽明兩位儒學大師。此句大意是:二位大儒的理學與心學相通,書法也會暗合嗎?
④溫公:即司馬光(1019~1086),死後追贈太師、溫國公,故人稱司馬溫公。《通鑒》:即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僅僅:很少的意思,與上文的“不數字”同義。
24、跋陳白陽卷①
陳道復花卉豪一世,草書飛動似之。獨此帖既純完,又多而不敗。蓋余嘗見閩楚壯士裘馬劍戟,則凜然若羆,及解而當繡刺之繃,亦頹然若女婦,可近也。②此非道復之書與染耶?
①參見徐渭撰《徐文長逸稿》卷十六,蘇州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三年張維城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三冊《徐文長逸稿》卷十六,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九七七頁。陳白陽:陳淳1483年生,1544年逝世(另一種說法是1482—1539),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道復,後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能詩文,擅草書,並以濃淡墨入書法,尤精寫意水墨畫。在畫史上陳淳與徐渭並稱白陽、青藤。
②羆:熊的一種。《詩•大雅•韓奕》:“有熊有羆。”繃:束也。此意稱讚陳道複草書能剛柔相濟。2
5、評字①
黃山谷書如劍戟,構密是其所長,瀟散是其所短。②蘇長公書專以老樸勝,不似其人之瀟灑,何耶?米南宮書一種出塵,人所難及,但有生熟,差不及黃之勻耳。③蔡書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勁淨而勻,乃其所長。④孟頫雖媚,猶可言也。其似運算元率俗書不可言也。嘗有評吾書者,以吾薄之,豈其然乎?倪瓚書從隸入,輒在鍾元常《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散,未可以近而忽之也。⑤吾學索靖書,雖梗概亦不得,然人並以章草視之,不知章稍逸而近分,索則超而仿篆。⑥分間布白,指實掌虛,以為入門,迨布勻而不必勻。⑦筆態入淨媚,天下無書矣。⑧握入節,乃大忌。雷太簡雲:“聞江聲而筆法進。”⑨噫,此豈可與俗人道哉?江聲之中,筆法何從來哉?⑩隆慶庚午元日,醉後呼管至,無他書,漫評古人,何足依據!
①文見徐渭撰《徐文長逸稿》卷二十四,蘇州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三年張維城刻本。又見《徐渭集》第三冊《徐文長逸稿》卷二十四,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一〇五四頁。
②結構嚴密講究,是黃庭堅書法的長處;用筆不能瀟散自然,是黃庭是書法的短處。
③生熟,熟練程度。歐陽修稱:“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但太熟則媚俗,熟而
能生則脫俗。清代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稱:“董思翁雲:‘作字須求熟中生’此語度盡金針矣。山谷生中熟,東坡熟中生,君謨、元章亦尚有生趣。趙松雪一味純熟,遂成俗派,惟《黃庭內景經》生意迥出,絕不類松雪書,而世亦無問津者。” 此處指米芾書有熟和生的區別,不及黃書生熟的分寸拿捏穩定。
④勁淨:準確有力量,乾淨不拖泥帶水。薑夔《續書譜》:“疏密:書以疏欲風神,密欲老氣。如‘佳’之四橫,‘川’之三直,‘魚’之四點,‘畫’之九畫,必須下筆勁淨,疏密停勻為佳。當疏不疏,反成寒乞;當密不密,必至凋疏。”大意是:蔡襄體二王之書雖然近俗,但挺勁準確是其優點。
⑤奪舍投胎: 一說是道家一中借別人身體還陽即借屍還魂的理論。一說是印度瑜伽或藏傳佛教中的一種功法,亦稱為奪舍法,稱修持此法的人,在死後能夠將自己的神識遷至另一個剛死亡不久的身體,利用此一新生的身體,繼續其修行或未完成的任務。倪瓚(1301-1374),一作(1306-1374)元代傑出畫家。 字元鎮,號雲林,人皆稱為雲林先生。意即倪瓚從隸書入,最得鍾繇精神。古而媚,既高古又秀媚;密而散,結構精密,而用筆自然。忽:忽視,不重視。未可因為他是近代人而忽視他的書法。
⑥ 索靖(239一303年),西晉書法家。字幼安,敦煌(今甘肅人。張芝姐姐的孫子。
官征西司馬、尚書郎,封安樂亭侯,諡曰莊。工書法,尤擅章草,傳張芝草法而變其形跡,骨勢峭邁,富有筆力。前人評謂“精熟至極,索不及張;妙有餘姿,張不及索。”靖亦自重其書,自名其字勢力“銀鉤蠆尾”。有《出師表》傳世。著有《草書狀》。章草,隸書的草書。分,東漢末期的隸書蠶頭燕尾橫向如“八”字分張,又稱為八分書,或稱今隸,而西漢的隸書仍有篆書形意則稱古隸。徐渭認為,後人稱索靖的草書為章草,其實他的草書更有篆意,而近于古隸。
⑦ 分間布白,即章法。;指實掌虛:指執筆時指掌的關係。指實,便於臂腕之力由毫端發
出;掌虛,便於手腕的互相結合,才能很好地用筆書寫。迨:達到,等到。勻,均勻。指等到你的章法、筆法能做到“勻”以後,則要追求不勻的境界
⑧ 淨媚:點畫乾淨而秀媚。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曰:“敢問長史神用執筆之理,
可得聞乎?"長史曰:“予傳授筆法,得之于老舅彥遠曰: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後問于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真草用筆,悉如畫沙,點畫淨媚,則其道至矣。如此則其跡可久,自然齊于古人。但思此理,以專想功用,故其點畫不得妄動。子其書紳。”
⑨ 此文出於蘇軾《書張少公判狀》:“張旭常熟尉,有父老訴事,為判其狀,欣然持去。
不數日,複有所訴,亦為判之。他日複來,張甚怒,以為好訟。叩頭曰:‘非敢訟也,誠見少公筆勢殊妙,欲家藏之爾。’張驚問其詳,則其父蓋天下工書者也。張由此盡得筆法之妙。古人得筆法有所自,張以劍器,容有是理。雷太簡乃雲聞江聲而筆法盡,文與可亦見蛇鬥而草書長,此殆謬矣。”(參見本書第四十三卷《蘇軾書論選注》第五六五頁)
⑩要善解古人書論,切勿用刻舟求劍、膠柱鼓瑟的方法去砧牛角尖。
26、書評①
李斯書骨氣豐勻,方圓絕妙。曹操書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②分輝,遙岩璀璨。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芙蓉低昂;又如美玉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沿浮霞。桓夫人③書如快馬入陣,屈曲隨人。
傅玉書如項羽拔戈,荊軻執戟。嵇康④書如抱琴半醉,詠物緩行;又如獨鳥歸林,群烏乍散。王羲之書如壯士拔山,壅⑤水絕流:頭上安點,如高峰墮石;作一橫畫,如千里陣雲;捺一偃波,若風雷震駭;作一豎畫,如萬歲枯藤,立一揭竿(筆),若龍(應為虎,編者注)臥鳳閣;自上揭竿(筆),如龍跳天門。宋文帝⑥書如葉裏紅花,雲間白日。陸柬之書仿佛堪觀,依稀可擬。王紹宗⑦書筆下流利,快健難方,細觀熟視,轉增美妙。程廣書如鵠鴻弄翅,翱翔頡頏。蕭子雲⑧書如上林春花,遠近瞻望 ,無處不發。孔琳⑧之書放縱快健,筆熱流利,二王以後,難以比肩;但功虧少,故劣於羊欣。張越⑧書如蓮花出水,明月開天,霧散金峰,雲低玉嶺。虞世南書,體段遒美,舉止不凡,能中更能,妙中更妙。歐陽(詢)書若草裏蛇驚,雲間電發;又如金剛瞋目,力士揮拳。褚遂良書字裏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薛稷書多攻褚體,亦有新寄(奇)。
①文見《徐渭集》第四冊《徐文長佚草》卷六,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一一四一頁。
②荊玉:荊山 之玉,即和氏璧
③桓夫人[唐]女。《書苑菁華》書評:“桓夫人書如快馬入陣,屈伸隨人。”
④嵇康(223-262):三國時譙郡銍(今宿縣西南)人,字叔夜,魏晉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出類拔萃的“竹林七賢”第一人。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書畫。在哲學上,他認為“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主張回到自然,厭惡儒家各種人為煩瑣禮教。在政治面目上表現為剛腸嫉惡、鋒芒畢露。遭鍾會陷害,被司馬昭所殺,臨刑前,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嵇康是“正始文學”的代表作家,文風犀利,潑辣灑脫。一生勤奮著述,他的詩文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中有較高地位,“心寫心聲不失真”是嵇康詩文最突出的特點。有《嵇中散集》。
⑤壅:堵塞
⑥宋文帝劉義隆(407~453)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皇帝。
⑦王紹宗[唐]字承烈,瑯琊(今山東臨沂)人,遷江都(今江蘇揚州)。
⑧蕭子雲(487-549)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字景齊,南蘭陵人。
⑨孔琳之(369—423)字彥琳,會稽山陰人。
⑩張越:唐代江南著名斫琴師,與雷氏家族齊名,作品為後人奉為圭臬,尤其宋人以雷琴與張琴為範本製造官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