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75|回复: 6

国画复兴的契机与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8 21: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画复兴的契机与思考

      种种迹象都在证明着我的观点,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我曾经说过:中国画要靠中国书法来拯救。这个观点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国画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自五四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引入西方科学体制,教育的学科化,人为地将国画独立为一门学科,加之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的崇洋媚外,国画的传承方式和基本依归被改变了,从而产生了自80年代以来的那样的国画,几乎是索然无味,不知正宗,毫无生机。那种将人物画的颧骨高耸的透视逼真,已经远离中国画的旨趣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建国后的新一代国画家几乎都是被迷惘的一代。
国画作为学科的独立,书法也作为学科的独立,使得两个宗源一类的艺术分了家,那么其结果是,书法和国画越来越疏远,而在社会的层面来看,作为职业化的结果,书法家和画家分属两个群体。专业化的趋势使得它们都把对方当作附属品,甚至其他。

      因此,要检讨的是建国以来的国画成绩,首先是那些遗老们的成果,再有就是发现和发掘的成果,比如刚刚故去的尤无曲。坦率地讲就是画家们没有成绩,而且把国画搞的每况愈下。当然在这样的时候一些莫名其妙的乃至悲观的观点和言论也极具蛊惑力,比如笔墨等于零,比如推到中国画这面墙等等。
但绘画的形象性依然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较之国画,书法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一直还停留在写字的层面,因此现实的情况是:国画还是比书法更有市场,也就是说更好卖钱也更值钱。书法市场尽管捣鼓了好多年,但依然艰难,高价位基本集中于少数几位巨头那里,即便如此,价格也是和绘画不成比例的。一般层面的青年书家的市场就更加惨淡了,有价无市的占多数。

     但书法在当代的成绩比国画要强的多了,当代书家在技术领域的成果斐然。而且道路没有出现太大的偏差,原因很简单,书法没有外来老师和文本。

      在越来越清晰的市场前景之下,在越来越现实的生存压力之下,许多的书法家开始投身国画,正是这种低级的初衷和要求使得国画出现了转机。书法家涉足国画领域,他们的成果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出手不凡。书法家有着娴熟的笔墨技巧,有着对中国笔墨线条极强的理解力和驾驭能力,凭借这种本领,使得书法家笔下的国画悠然远想,返璞归真。即国画在书法家的笔下才有了国画的真正感觉。中国水墨的无限天地才真正得以重新展开。国画开始有了复兴的迹象。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或许也是历史的必然。

      但书法家操持国画在当代也存在这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包含作为书法家层面的问题,也包含书法家和国画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简单讲,对于市场的渴望心理,使得书法家学习国画在技术上趋于简单或简化。曾经和书画家文永生先生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他就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书法家对于国画的技术掌握的还远远不够,尽管下笔不俗,但技法单调而显得业余,画面的技术丰富程度不够。甚至对于画理的理解也不够,错误和含糊常常捉襟见肘。这当然是需要书法家们引起注意的,离失的隔阂和陌生感需要安静的心理和行动的努力,技术问题只是时间问题。再有就是一致的大环境,文化的变易和丰富性,使得中国书画家们的文化依归渐行渐远,这都妨害了当代产生可以超越古人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巨作。那么,国画的发展是书画家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书法家们进入国画领域将是国画复兴的可能。书画同源得到切实的履行。本身即是一种回归,书画及书画家都将因此回到它的本位。这是希望的所在!值得庆幸!值得期待!


四千七百五年冬月   丁剑于北京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21: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国门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21: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祥林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21: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开作品
DSC_2766_JjT4McFgRFNf.jpg
DSC_2757_w9dgnxxhPZwX.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20: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在国画中的重要性是怎样的?其实更好的表述应该是书法和国画的关系是怎样的?回答这个问题很不容易。但其实也很简单。即你悟到什么程度?
我觉得这重要,否则对话就没有了基础,争论反而越来越糊涂。
我作如是观;
书法和绘画是一道的。本质是一样的,即书画同源。我国是象形文字,那么文字之始和绘画之始无差别,这就是本源一致。
其二,工具一致,毛笔作为工具,书写和绘画都用它,那么很可能习惯一致(这一点,有专家研究认为是一致的),
第三,表现一致,即书虽记事,画亦记事,只不过两者一者向着抽象发展,一者向着形象发展,但两者的最高境界都是写意,即写心。书则大草,画则写意。

那么,近代造成书画的隔阂在于教育和西化,书安兄等已经列举如徐悲鸿等的实践推行,再则,毛笔从实用中废弃,那么,书画的生态就都变了。
建国以前,毛笔兼有实用而艺术,则为书画。那么,书写,即对毛笔写字的熟练程度,当然是自然的深刻的。建国以后,毛笔废弃,国画西式教育,则书画两道,要么书法使用毛笔,要么国画使用毛笔,那么对于国画而言。毛笔成了仅止是画画的工具,画家已经没有那种自然和熟练的感觉了。有的是作为绘画使用毛笔的感觉,这和写字是不同的。那么,从浅层次讲;中国书法中历史形成的一套熟练的书写技法或说使用毛笔的方法,画家没有经过。深层次讲,作为中华文化内核的中国象形文字的远古信息,画家们没有吸收,中断了。那么,画家们笔下的国画怎么不浅薄呢?

这里我的言说可能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我坚信,那是接近道的东西,作为中华文化图式的中国书法其用笔里包含着几乎作为华夏民族的全部信息,如果把它仅止理解为作为国画的一种技术参考,那就大错特错了,书法作为生命形式的一种外化表现,即所谓“字为心画”,它不仅有作为民族的哲学、美学、文化的依据,即便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将也将找到依据,我见到林散之的照片的神态竟然和其书法有着通感的暗合,使我大为惊异,那一刻的感觉,就仿佛洞达了书法与人生之间的秘密,我深信不疑,“字为心画”将最终在解剖学上会找到依据

那么,书法则会作为一种修为,一种气质,一种接近道的手段,将解释如熊秉明先生所言的: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内核的内核的真意。
因此,其作用又何止国画呢!
我脑际之中突然想起苏东坡的话来:
吾虽不善书,知书莫若我。哈哈!则东坡先生九百年前为我说也!我更自信善书而知书。
善哉!善哉!
发表于 2007-12-10 00: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发表于 2007-12-10 1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4-20 08:03 , Processed in 0.2651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