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12 17: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雪松帖
光新
散文家李登建,诗人、书法家雪松,诗人长征来访文友人武部刘庆祥政委。席间,谈及“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雪松与我转到此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言此诗题的简单、明了、写实:九月九日想念在山以东的兄弟。有些嘘唏,慕古风。古风已远,为是我们当代精神所缺失,我们迷失的太多。在2003年冬的一次非正式谈话中,诗人长征就警惕地指出:我们为什么要还原啊,我们在往回走,我们不得不往回走。想来也是,有些东西我们已经精神性地缺失了,我们把我们的源头给弄丢了。比如他正在写作着的组诗《习经笔记》,就是在诗歌的源头《诗经》里寻找我们丢失已久的精神。
这样,正好回到诗人雪松的书法集子《黄河三角洲书法群落——赵雪松卷》,回到诗人用墨痕与古人的精神重逢中,诗人在或纠结或疏旷里经营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比如,在两幅铭文贴里,我看到了最初的自己,或者是我们的祖先。书家非常清醒,诚如在诗《春光》中所言:我们不能在鸟和青草中看见我们自己。书家所寻找的,正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这个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接,比如,在陶潜《桃花源记》,前疏朗,及至结末——“志遂迷失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我内心里莫名地涌起一股紧迫、压力;《五柳先生传》,整幅促凑,至末题乃知心有郁也。此外,苏词的凄凉中见欲飞状、杜诗《望岳》的疏中见沉,无一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找到他的精神情结。而,我私以为最能见到诗人当前精神状态的乃是《桃花源记》,或者说,更是书家或诗人的自画像。在十余书帖中,我更多地看到的是诗人警惕的内心,在精神上,他始终小心地与这个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这也正是源于他对这个世界、对整个世俗生活的爱,诚如其书《滨州人文风物名记》琐碎与细小。
最后,需要说的是,于书法,我是盲者,但在点线勾画之间,在那墨团的疏密之间,我所观,或许是书家所已有之,或为我所强加之。于我个人习惯而言,无论何形式艺术,我读到的乃是我自己的内心,我所要求乃是我的进入,诚千人千面。书法、文学一理,到后来,已离开作品本身,而回到了作者,里面藏着的是情趣、心灵,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与其他艺术雷同,诗人雪松的书帖如一面镜子,在里面,我看到的是我自己的情趣,而非诗人或书家的雪松,虽然,在里面也能够找到我们内心相通的地方。
[ 本帖最后由 书法在线 于 2007-07-05 03:00 P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