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59|回复: 0

(刘正成)《学界名家书法谈》韩文本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4 10: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界名家书法谈》韩文本序

                                                             刘正成

    崔光烈先生曾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能不能允许他把十年前出的这本书译成韩文,我说这是好事,现在又约我写一篇译本序,我就借此把这件好事的“好”处说几句。
    中国和韩国,从久远的的历史传统来看,始终是友好的邻国。这笔历史遗产最大的见证是什么呢?不是政治、不是经济、而是文化。中、韩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的特证,从道德到文章,即从文化观念到文化艺术,有许多趋同处。正是这些文化特征的趋同之处,形成了今天称之谓的“东方文化”或“东方文明”。由中国、韩国,当然也包括东亚各国共同创造和发展的这个“东方文化”、“东方文明”在历史上曾长时期处于世界文明的制高点上。百年以来,世界历史的巨变,“东方文化”、“东方文明”倏然衰落,演变而至于一种非常的弱势地位。尤其到了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使我们猛然惊醒于这种有可能被“西方文比”、“西方文明”所淹没、同化的的危机。我们并非要愚瞒地排斥西方,我们要学习先进的西方,但不等于要取消东方,让东方也变成西方。我们学习西方的目的,即在于东方的崛起,与西方并存,创造更加灿烂的世界文明。从中、韩建交前后开始的现代书法艺术交流,巳经十几年了,这正是两国书法艺术家们对继承和发展“东方文化”、“东方文明”的共识和行动。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崔光烈先生绕道台湾、香港来到北京时,我们一见如故。那时,他的中文口语水平远不如现在,但他拿起笔来写时,我们的一切心理和文比的障碍就烟消云散了!这就是文化---书法的魁力!从此,中、韩两国现代书法交流话动迅疾发展,愈演愈烈,并将形成了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热点时期而载入史册。翻译中国同行的文章、在韩国出版中国同行的言论、著作,正是中、韩两国文化、书法交流的题中应有之义,它的指归,即在于共同促进和发展东方文化、东方文明。这种好事,崔先生谋于前,我又何乐而不随其后呢?
    如前所说,中、韩两国书法艺术交流己愈演愈烈,从书法家互访、作品交流展、派遣留学生、举办学术讨论,已经获得了许多带有共同特征的成果和进步,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带有共同特证的弊端与弱势。当书法从实用与艺术并用的“双轨制”演变为纯艺术的“单轨制”以后,书法适应展厅效果在视觉形式方面获得空前发展,书法家的这种艺术自觉促成了艺术追求的单纯化和精熟化,从而也促成了书法家知识结构和社会话切的单一化与片面化。“书法热”产生了一个热点群体“圈子”,这个“圈子”既促进了上述书法的专业化,同时也构成了一种人群“封闭”。现代书法艺术似乎在一种“自恋”状态中褪化成艺术作坊中工匠的制作,它距离传统巳越来越远,它的发展有可能又扬弃了它的另一种精华与精神所在。我个人和许多同道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已经明显感到这种潜伏的危机。于是,我们利用《中国书法》杂志的影响力,邀约了中国首都文化艺术界的代表人物和权威人士,坐而论道,共商书艺。这个论道分学科举行,计有六次:古文字学家、哲学家、美术史论家、古书画鉴定家、文学家、艺术家。十年巳过,当时情景仍记忆犹新。与会者,皆该学科之顶级人物,不过,有好几位耆宿已作古人,如朱家晋、刘九庵、胡厚宣、汪曾祺、李准、唐达成、张志民、管桦、吴祖光者,令人叹息而感星空浩淼星光稀微!“一者不知,儒者之耻。”但若名家,多称通人。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证与传统,虽西方近代学科分列之法传诸东方而不泯。凡执笔而有书法兴趣与天份者,其书与论必有可观处,上述座谈会内容分别在1994年《中国书法》杂志发表、并由荣宝斋出版社骆芄艽女士策划编辑单行出版后,引起激烈反响足以为证。十年之后的今天,喧嚣的中国书坛也许早已淡而忘之,却被韩国书坛的有识之士再度提起,又足以见其影响力之巨。韩国与中国似,书法在书法圈中自生自灭,近亲繁殖,其敝端应与中国同。书法展览竟管热火朝天,书法创作主体---书法家队伍的急剧扩大和书法家社会来源与知识结构的质量下降,使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呈现危机。书法多方面的艺术价值取向被消解,而使书法最终有可能从本质上归宗于美术。我想,韩国书法家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美术协会分裂出来,或许也有这样的危机意识吧?这本书倘能翻译而与韩国书家见面,引起上述问题的讨论,这就很有价值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的一些书法论著多赖韩国同道的赏识与帮助,得以先后通过《月刊书艺》等传媒与研讨会在韩国书界传播,我希望更多地与韩国书法家们交流,使许多问题求正于韩国同道,以利自己认识水平的提高。此次《学界名家书法谈》译本在韩国问世,使我得以又有机会与韩国各位方家求教,庶几进一步把中国学者十年前的讨论在韩国延续,则又是进一步的收获了!在这里,我要颠倒《后汉书》中刘秀的一句成语来借用:失之桑榆,收之东隅---韩国在中国的东边,古又称东国---韩国能够借用中国的经验,韩国书艺大成于今世必矣!
    借此,请允许我感谢此书的译者和出版者,并向广大读者致意!是为序。
                                          
                                              甲申腊月中浣草于松竹梅花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6 19:22 , Processed in 0.2517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