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12-22 03: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黃盒子 - 思考沒有展覽的時代
題跋這個傳統也是個只能發源在展覽會時代以前的觀賞特徵。題跋這種觀賞形式意味了觀賞者與作品極為直接並很私人的關係,他或是物主、或為人所託、又或直接受作者邀請。題跋成為一個傳統代表了書畫界對作品的觀賞歷史的重視,並對作品的「完整」性提出有異於現代的立場。這立場是:藝術不可能憑空而立,而必依附於觀賞才成立。而且觀賞的角度因時而遷,一件作品須連帶這段觀賞史才算「完整」。作品有待觀賞,當然指有識的觀賞,猶如作者追求「意境」,須得「意會」的巨眼始完成作品的使命。作品不談絕對的完成度;談氣韻,談生動,都在強調生機。絕對的完成只能拒人於外,讓人隔欄讚歎,而不能衍生新生。
以上種種考慮都建立在傳統士人書畫的創作和觀賞型態上,若言此類型態在今時已在現實生活中成為邊沿,只能主宰文化界,只代表對一種理想世界的嚮往,那麼還不能否認惟有探討傳統文士以往的完整生態,才能釐清一些指標和範疇來討論書畫的問題。追求書畫的作者今天尚大有人在,關於「黃盒子」的思考應該對新的詩畫創作有所裨益。
「黃盒子」既在「白盒子」內劃地為界,又是承「黑盒子」的先例另立的新創,以「黃」為名也有說法。以中土文化而言,黃是正色,中土之色。白與黑,一明一暗,都是絕對的境界;而且純天光的「白盒子」乃「空」盒子,是「空」間;冥滅的「黑盒子」是「虛」位,所以容得影像的虛像。為書畫而建的「黃盒子」則需不空亦不虛,不實亦不散,「黃盒子」虛得有時空,有物象,才可以聚得住氣。
光與空間決定了物的造型,「白盒子」的純粹使物的「正」空間與其外週「非物」空間(「負」空間)截然分割。也有論者(如趙廣超)更認為西方造型主要依「負」空間,尤其對陰影的描述,以作物的定型。「白盒子」有賴潔淨硬朗的背壁和聚光投射,最適宜表達物形清晰的展品。掛軸的輕柔可說是以本身的物形自定空間,那是可以自立於背壁和聚光以外的定型。
書畫講究玩賞,玩賞可以獨賞也可共賞。於是「黃盒子」可以作獨賞空間,甚至焚香啜茗;也應設為主客交匯處,以便畫家或收藏者與觀者對話。如果「黃盒子」是主客交匯處,那麼「黑盒子」就是「他者」的場地,而「白盒子」是自我的鏡面。
玩賞之愜於心不外是流連於好時光裡,時光之好在於得「時」與得「意」。這「時」也是機緣,既得好時自應有所表示以為他日玩味,於是有題跋玩詠之事。一是與佳作結緣,一是與友朋會賞,跟識者砌磋互勉。可知書畫的共賞不同於「白盒子」的公共空間。後者只可說是「公賞」,是公諸社會各界大眾的,而書畫的「共賞」則是與所謂「識者」共享的。把這兩者之間的距離拉近是「黃盒子」的任務。
「黃盒子」既是仲介空間,以策展功能的介入呈現一種獨特的觀賞文化,其介入程度的深淺和採取角度適當與否都應考究。故此這個展的策劃是具體的嘗試,為了敞開探討空間,策劃方案向幾位同道徵討提議,有採納也有擱置,並列於後以備參考。
黃盒子設計總列
1. 結構設計宜以簡略為主,儘量避免中式傳統文化符號。
2. 避免直接干預作品內容:如避免用錄影將書畫內容局部抽離晃動,或用攝影放大等。
3. 戒避過於模仿傳統建築的結構。「黃盒子」不宜太繁重,要避免舞台佈景效果。
一、立軸虛懸式
離壁憑空虛懸,軸首或須拉線下索地面以固定。虛懸利於表現柔質立軸的物體特性。
二、標準「黃盒子」
畫後牆壁如太高聳則應另築一壁。觀畫人背後須立照壁或配座椅,椅子可反映人的尺寸比例。
三、喻景
觀畫人座椅背後布洞窗,窗外簡略陳設草木或奇石。
三之一(趙廣超補)
為避免窗外景觀過於實寫,另一佈景法是用燈光投影(竹影、蕉影)於窗外後壁。燈光尚可緩緩移動以成移影之效果。
四、卷軸臺
手卷的觀看只宜個人把玩,每拉展一段的闊度不過兩呎至三呎之距,但可往復賞玩,如在山水中遊觀。在手卷上置一卷隔布,隔布有二呎餘闊的窗洞以看下面手卷畫。此隔布左右可推動。
五、手卷筒(趙廣超議案)
為符合公眾展場,避免觀眾動手擺弄展品,並可提供數類窗洞形式,供數人同時觀看。
六、臥遊炕床式
此式欲使人親畫,不以畫攝人。立炕外者無法觀畫,須以肢體投入觀賞。
七、靠背(趙廣超供稿)
設計讓觀畫人可以半靠半立而久留不疲累,靠背亦可反面作倚欄用。
八、筠廊式(葉放議案)
以迴廊形式拉近作品空間距離,此式宜展冊頁小品,小立幅等。迥廊有窗與外廳通氣。
九、題詠計劃
(1)建兩人對座小室,畫家定時到此與讀畫人共同賞畫。
(2)提供紙筆墨以便觀眾隨時留言題字。每週由畫家本人從留言中選擇知音,另邀約會面以便正式題款或題跋。
十、折屏
用折屏打破牆壁平面,宜展出組畫。
十一、構築與土地的接觸(趙廣超議案)
不以具體結構來描述書畫世界的季節風景,只在細節點題。此議案建議把展板和立屏的立柱稍作更動,在每一根柱的入土處鑿破地面以喻承接土壤地氣。
十二、「補壁」(胡項城議案)
為某一空間製作一幅水墨畫稱為「補壁」,是一種謙虛的說法。然而今天「補壁」有了另外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國優秀傳統所依據的種種環境、根基,日益遭受摧殘,地域文化特色從多元趨向單一的萎縮。如何保持地域文化整體完整的重要性,已成了超越單一作品存在的價值。藝術品的震撼力很大程度來自特定存在「場」所給予我們的整體感覺。整體感覺牽涉了在時光與空間遷移中的記憶和印象的互相重疊,比方西方庭園的一覽無遺與中式園林曲折多層的分別。
中國水墨畫的力量來自大地與生命,庭園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還有畫家內心深厚的教養和靈氣激動。當這一切被切斷時,書畫的內容、手法和尺度都無所適從。因此適當的場地甚為關鍵。
西方建築的三要素強調堅固、實用、美觀,然而東西方對這三點存著不同的認識;比如堅固這概念,西方從來以岩石作牆壁來抵抗自然,企圖長久地保護生命,其實任何建材都有壽命限制;因此中國人用生生不息的竹木、用泥和糠、稻草作壁,使大地生命包圍著人的生命,建築與人形成生滅與共的有機生命體。中國人的建築把營造構成法則,因此建築的精神能夠延續;於是材料雖然不斷再生翻新,可是形式卻能無限期保存。這種永恆的態度反映在書畫藝術,就是追求活的藝術。有如西方的花鳥繪畫多摹寫模型標本,而中國花鳥雖不移寫標本卻樣樣鮮活,千百年後尚可感受到生命氣息的慄動。因此中國當代書畫家不僅要精通詩書畫,也需要營造真實的意境。營造有氣息的生命場所,追求補壁的能力。
中國畫的材料用宣紙、墨、水;工具用毛筆。當我們觀賞一件水墨畫時,視線是在撫摸畫面,同時將畫面與背景的牆壁不斷互相比較。由於宣紙本以草、竹、木製成,而中國傳統建築的牆壁則來自大地的生命,兩者在材質上的微妙關係使作品的聯想更溢出至寬廣的外界空間。由於不同地域的土地萌生各種特性的藝術,因此牆與紙墨的地域差異亦呈現出多樣與統一。
此議案乃築構數面材質不同的牆壁,作為展覽書畫的背壁。材料使用泥土,石灰,草,磚礫,稻草,穀糠等材料,視不同作品而定。
黃盒子——台灣當代書畫展
展地◎台北市立美術館3A展覽室
開展日期◎2004.12
主辦策劃單位◎台北市立美術館
日期:2004‧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