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30|回复: 0

【正成论坛】画是书之肉 书是画之骨:四大画家书法之潘天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3 15: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畫是書之肉  書是畫之骨
——簡論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書法的時代特徵


劉正成

二十世紀中期畫壇四大家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均是書法家。如果說他們的畫是掃除籠罩清代畫壇二百多年的四王院體迷霧的主將,那麼他們的書法也是清代道光以後碑學書風中的干將,從而成為這個時代的代表性書法家。

四人中,齊白石以篆隸名家,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則以楷行擅長。這四人均已過世半個世紀了,他們的畫,仍然傲視當代畫壇群雄的原因很多,他們在書法領域的傳承與建樹應該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宋元以來,中國的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的高峰,現代西方藝術史家們因為看不懂文人畫,他們把這個高峰稱為中國繪畫史的衰落期,其根本原因一是難以真正理解自北宋以後蘇東坡“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寫意藝術觀,二來也確實看不懂自米芾、趙孟頫、倪雲林、徐渭、八大以降以書入畫的筆墨奧妙。在受到西方繪畫藝術價值觀影響百年來的今天,我們討論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四大畫家的書法,不僅是對書法史的研究,同時也是對當代繪畫史的檢討。換句話說,更準確地對四大畫家書法藝術風格的認知,應該是進入他們繪畫堂奧的一把鑰匙。



壽乎壽乎悉爾獨之潘天壽

潘天壽學書從南碑《瘞鶴銘》、唐碑《玄秘塔》開始,雖說皆是“碑”,但在康有為眼中“尊碑”並非“尊”唐碑,而稱柳公權等唐人書法皆是“狀若運算子”,所以要“卑唐”。這一點,可以說潘天壽發蒙臨帖選擇的是南北混搭、碑帖混搭。這一點,不期然成了他中晚期書法風格成熟的基因:漢、魏碑刻與晚明黃道周、倪元璐的碑帖混搭。這是在碑派書風為主流而獨闢蹊徑的時代變奏。

潘天壽先後有兩個重要的老師,一個寫北魏的弘一法師,一個寫大篆的吳昌碩,均是書風尤其個性化的碑學大師。一般來說,學生很難跳出這種大師的傳承藩籬的,如虞愚之於弘一,王個簃、諸樂三之于吳昌碩。這一點,倒並非僅僅出於師訓。潘天壽回憶過乃師吳昌碩曾教晦他“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於是竭力克服吳書聳肩體勢,自成一家面貌。而我認為,潘天壽的藝術風格更多是他個人性格體現的原因。他在青年時代接受教育中,就受到浙江第一師範校長經亨頤強調“凡學校皆當以陶冶人格為主”的影響,他一生從學從藝辦學皆一以貫之。他的《聽天閣畫談隨筆》中的“品格不高,落墨無法”和“做一藝術家,須先做一堂堂之人”名言,被廣為傳頌。所以,他在幾十年的中國美術教育中,反對跟風西學,力主“一民族之藝術,即一民族精神之結晶”,在當代美術教育史和書法藝術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便是“文革”前在浙江美術學院開設書法本科教育,實乃當代書法學科教育的薪火之傳。我之所以贅述潘天壽在當代美術、書法教育中的貢獻,主要在於描述他藝術家的頑強個性,及有精神指向和社會擔當的藝術精神所在。

潘天壽學習和繼承傳統的路徑,便有一種“六經注我”敢於創新的宋學精神。石莉在本卷《潘天壽的生平交遊及其書藝》一文中追述一段師徒相交的往事:吳昌碩曾在贈送潘天壽的《讀潘阿壽山水嶂子》長詩中,一方面稱讚他的畫“無掛礙處生阿壽”,是“年僅弱冠才斗量”;另一方面卻又委婉勸誡:“祗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墮深谷,壽乎壽午悉爾獨!”今人盧炘所著《潘天壽》中認為,這種“行不由徑”是潘天壽的不足,而我認為“行不由徑”不怕“墮深谷”的藝術精神,正是潘天壽書畫獨特風格的來由。

鄧白在《潘天壽評傳》中在描述潘天壽與黃道周的書法風格關係上認為:潘天壽諸體中“主要成就是行書”,並認為“他中年以後,一直致力於學黃道周書法,不是出於偶然”,並進一步認為“不僅在於學其書法,同時更是學其為人”。這些評介確實有一定道理,黃道周“遒媚為宗”的精神與潘天壽相近,但仍然與其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隔著一層皮。

其子潘公凱先生在《潘天壽談藝錄》中,列舉了其父學書取法由“漢魏之碑上溯至甲骨、金文、石鼓、卜文、獵碣”,從而追求“金石味”的經歷中,反對“用現在的毛筆,去追求斑駁的效果,或者要求毛筆,寫出刀刻的效果”。因此,所謂潘天壽學黃道周,大多容易從他字的翻轉取橫勢來辨別其中趣味,卻並未看到他不取黃道周連綿絞轉圓勁的中鋒筆法,而多用方筆之魏碑側鋒轉折之法。鄧白在《潘天壽評傳》中談到潘天壽認為魏碑方筆難寫,而潘天壽基本上用瀟灑自如的方筆作行書。吳昌碩曾贈給青年潘天壽一聯,曰:“天驚地怪見落筆,街談巷語總入詩。”這句勉勵之語,不期然正是潘天壽一生藝術成就的一句讖語。

潘天壽善寫狹長條幅,而單個字卻取隸書的橫勢,這讓他的字勢在大小高低的錯落中顯出張力。我在研討五百年來掛軸書法發展的歷史經驗中,除了強調徐渭和晚明六家(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在筆法、墨法上的發展變化,同時指出王鐸在章法上的變化為後世書家做出了經典示範。潘天壽在條幅書寫中大小錯落、虛實分佈的章法,也許來自其畫作題款的靈感,然而也並非排斥被鄧白先生認為“人品不高”的王鐸的章法範式的借鋻,這也正是潘天壽“法不由徑”、兼收並蓄的視覺形式原則所致。潘天壽書法取法的多變,正是其畫山水混搭花鳥的“法不由經”的繪畫圖式“悉爾獨”的魅力所在。

1.jpg
潘天寿作《青山绿水图》

2.jpg
潘天寿 节毛泽东词轴

3.jpg
潘天寿 毛泽东登庐山诗轴

4.jpg
潘天寿 毛泽东词十六字令轴

5.jpg
潘天寿 雁荡杂詠诗轴

6.jpg
黄道周《赠倪献汝叔侄诗轴》

7.jpg
倪元璐《惟无艳羡诗轴》

8.jpg
石门颂局部

參考文獻:

《白石老人自傳》,《齊白石全集》卷十,湖南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版。
王震《徐悲鴻年譜長編》,上海書畫出版社二00六年版。
潘公凱《潘天壽談藝錄》,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潘公凱《潘天壽評傳》,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六年版。
鄧白《潘天壽評傳》,浙江美術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
李永翹《張大千年譜》,四川省科院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傅申《曾熙、李瑞清與門生張大千》。

(此文转自《中国书法全集-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2 21:26 , Processed in 0.2697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