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40|回复: 0

红军书法家 党内一支笔——舒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6 15: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电脑诸多字体中,有一种“新舒体”,为各种文书、媒体、招牌所广泛应用,这便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舒同的艺术精品。他的书法真迹雍容端庄、飘洒圆秀、笔走龙蛇、弯弓盘马,给人以愉悦的文化慰藉与审美感受。舒同以其书法个性和风格,在中国翰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严教苦学,初露锋芒
  舒同,字宜禄,1905年出生于江西东乡县城。父亲是剃头师傅,母亲开小饭馆,家境十分贫穷。在亲友接济下,舒同6岁进启蒙学堂。当他开始认字时,就喜欢练字,但因无钱购买笔墨纸张,就捡来邻居织麻时丢弃的乱麻做土笔,将染布的蓝靛作墨汁,拿破碗当砚台。一张马粪纸,他要在上面写三次,第一次用黄栀汁写,第二次用红朱石浆写,第三次用蓝靛写。
  县里有个前清秀才梁先生,对书法颇有研究,是舒同父亲的朋友,得知舒同酷爱习字,便将这个才10岁的小孩带到乡下读书,免收学费。这所“科班”私塾,对读书、写字要求极严,规定先学好书帖,练字从小到大,从简到繁,循序渐进。舒同在先生的传授下,临摹了一年多的柳公权体,而后又学颜真卿体。三年过去了,他练痛了手腕,熬红了眼睛,渐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时先生适时指点:“书法这门艺术,应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取诸家之长,创自己风格。”舒同把这席话当作座右铭,牢记在心。从此省吃俭用,千方百计购买王羲之、何绍基、钱南园等名家字帖以及楷、行、草、隶、篆等各种字体的版本,认真学习琢磨。他决心练出自己的风格,独闯新路。为了写好草书体的“蛇”字,他多次冒险进山,仔细观察蛇的行(走)、游(戏)、卧(眠)、攀(登)等各种姿态,终于领悟到书写“蛇”字的秘诀。
  14岁的舒同,已小有名气了,乡邻请他写对联,写福、寿、喜等字,他都来者不拒。有个绅士操办寿诞,请他写“如松柏茂”匾字,得到好评,该乡绅盛赞少年舒同的字“刚健雄厚,大气磅礴,有开阔豪宕的风貌”。
  
  一路卖字 寻找党组织
  16岁时,舒同考入抚州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经常为学校写字,留下了许多墨迹。1926年北伐军攻占抚州,他与几个同学自费购买彩色纸张,书写“欢迎北伐军群众大会”的横幅和大批标语彩旗。在中共特派员曹燕堂的影响下,他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乡县地方党组织的最早成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舒同等12人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捕,舒同遂化名舒文藻,去武汉寻找党组织。到武汉后因路费用尽,舒同就为一家饭店书写“汉口远东饭店”招牌。老板误以为他是江湖卖字先生,有意留他继续写字,以招揽顾客。一星期过去了,舒同未找到党组织,便谢绝挽留,离开武汉,老板仰慕他的书法才华,赠他三块光洋,以作盘缠。舒同辗转南京、上海后,来到安徽含山县找党组织。这时天色已晚,他就在镇上饭馆住下。夜晚,他跟店主说:“贵馆开得不错,要是能挂上一块招牌,那就可以招揽生意。”店主笑着告诉他:“我早有此意,就是找不到字写得好的人。”舒同相机进言:“我走了几省,盘缠不足,想帮你写块招牌,赚点路费。”店主欣然应允,次日一早,便送来文房四宝,舒同挥毫写了“含山饭馆”四个大字。不久,这块四字招牌经过加工装饰,悬挂在门前十分惹眼,众人纷纷前来观看,赞不绝口。其中有位爱好书法的前清遗老,看了这块招牌连声叫好,认为舒同书法功底深厚,兼有柳(公权)骨、颜(真卿)筋,并有何绍基的笔法,独具特色,建议店主把舒同领到镇上一家私立小学去卖字。到学校后,舒同首先为校长书写了一个条幅,又为老先生书写中堂和对联,接着为镇上不少商店写了招牌,还为许多书法爱好者写字留念。后来校长劝他莫在江湖飘零,愿以高薪聘请教书。舒同因要继续寻找党组织,婉言谢绝。临行前,那位先生不仅为他筹集了路费,还通过关系为他开了一张“良民通行证”。
  
  毛泽东赞誉他是 “红军书法家”
  舒同沿途以“卖字”为掩护,四处寻找党组织,辗转行程几千里,终于在1930年春夏之交重新找到了党组织,被派往家乡策应红军攻打抚州,继而以地方党支部领导人身份转入红军,开始了戎马生涯。起先他在红四军政治部任秘书,后历任红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里,舒同一手持枪一手握笔,在戎马倥偬之际,在枪林弹雨之中,坚持书法艺术的实践和书法理论的研究。无论酷暑或严寒,他总是很早起床,凝神静气,笔底流云,随带的各种名帖成了他最重要的“财产”。舒同揣摩这些名家的书法真谛,琢磨他们的特点和风格,进而融以自己的韧性、钻劲和对生活的体验理解,从而使“舒体”技艺日渐成熟,许多人看后都认为有“颜筋柳骨”的书家余韵。
  1930年底,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开始,战前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亲自撰写了一副体现作战方针的对联贴在大会主席台两边:“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舒同参加这次誓师大会,第一次看到毛泽东那大气、潇洒的书法,受到莫大启迪。1931年,他连续参加了一、二、三次反“围剿”战役,在紧张的战斗之余,始终寄情翰墨,潜心书法,甚至在行军途中也在马背上不停地比划字形,红军指战员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书法家”。每到一处宿营,他都不顾行军疲劳,以熟练的书法艺术从事政治鼓动和书写标语传单。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前,红军攻打漳州大捷时,舒同参加打扫战场,与毛泽东偶遇,毛泽东握住他的手说:“你就是舒同?我早就听过你的名字。”二人边走边谈,毛泽东看见地上有许多子弹壳,随手拾起一枚,诙谐而深情地说道:“战地黄花,这就是战地黄花啊!”舒同猛想起“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名句,不是出自毛泽东1929年10月《采桑子·重阳》一词中么?许多指战员都把“黄花”理解为菊花或其它花卉,而今毛泽东自己对此却另有一番诠释啊!舒同向毛泽东坦陈自己对诗词和写作饶有兴趣,至于书法艺术更是他的第二生命,他说:“我参加革命后,书法与革命熔为一体了,书法特长帮助我搞革命活动,而革命斗争又给了我书法艺术以深刻影响,我这个人呀,就是革命加书法。”毛泽东笑呵呵地说:“我见过你的书法,写得很好,有功底,有风度,又好看,你是红军书法家嘛!”
  以后舒同一有机会与毛泽东会面,就向他请教书法和诗词。长征途中,尽管天上有敌机,地上有追兵,舒同却是文房四宝从不离身,行军时,右手食指不停地在膝盖上练字,因而他的军裤总是右腿膝盖处先破。每到一处休息,他就用石灰水在墙上书写标语。毛泽东看到墙头那些巨幅“舒体”标语后,非常赞赏。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舒同调任红一军团四师政治部主任,工作十分繁忙,即便如此,他仍始终坚持练字,为机关书写招牌,并满足红军指战员的求字愿望。在延安时,大家都向毛泽东求字,毛泽东就向大家推荐舒同的书法。从此,延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舒同的笔迹。1936年,延安创办“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负责筹备的同志请求毛泽东写个校牌,毛泽东正在忙于撰写《实践论》,一时抽不出空,便向来人推荐:“你们去请舒同写吧,他的字写得很好哩!”就这样,舒同写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牌,还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从此他的名字被广为传颂,驰誉全党全军。建国以后,舒同又奉毛泽东之命,为“全国农业展览馆”题写了馆名。在毛泽东看来,当代中国有许多书法家,可他最喜欢收藏的是红军自己培养出来的书法家写的“舒体”字。他同意许多人称这种字体为“七分半书”,即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也同意书法家评论“舒体”字的风韵是:“沉雄峭拔,恣肆中见逸气,忽似壮士斗牛,筋骨涌现,忽又如衔环勒马,意态超然。”
  建国后舒同任中共华东局常委兼宣传部长,尽管工作忙碌,仍保持战争年代那种刻苦练字的习惯,他不仅为上海写了无数的门牌匾额,还为《中国煤炭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书法报》等上百种报纸题写了报头。1954年华东局撤销,舒同调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毛泽东每次来山东视察工作,都要和他一起研究和探讨书法艺术,单是1959年一年间就达6次之多。有一次舒同陪毛泽东游济南大明湖,毛泽东说:“乾隆的字到处都有,但有筋无骨,我不喜欢。乾隆时期提倡赵书,代表人物是张照、弘历,书法功底较深,气格不高。那个时候对‘馆阁体’评价不一,有人就认为是钻进了书法的死胡同。”毛泽东这段话,使舒同大长见识,并为他以后进一步研究书法指明了方向。不久,他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北京荣宝斋书画店从邓拓家借来一支斗大毛笔,请舒同写一幅两米见方的“寿”字,舒同欣然答应。这幅斗大“寿”字,笔锋遒劲、潇洒飘逸,一经挂出,参观者莫不留连忘返。有人愿出500元购买,营业员笑着解释道:“对不起,这幅单字中堂是展出珍品,就是1000元也买不到这个‘寿’字。”
  1961年夏,舒同在济南千佛山疗养。他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将自己的书法艺术进行一次系统梳理,把随身带来的名家书帖及楷、行、草、隶、篆等各种字体进行比较研究,取其精华,为自己的书法注入新的活力。他在山上每天要练五六个小时,对来自各地的求字者都一一满足,两个月共写了一千多张宣纸。后来有的书法家在研讨会上发表感言,认为“舒体”字具有圆深之劲、藏锋之功,其艺术魅力是在山东形成,并在千佛山上加以完善。有的评点舒同这位书法大师是:“名重而不傲世,艺高而不媚俗”,他有一颗爱心,平和地看待普通书法爱好者,真可谓“德艺双馨”。
  文名不逊书名,毛泽东称他为“党内一支笔”
  在延安时期,有一次毛泽东来到总政视察工作,当谈到我军干部有的自学成才时,他说:“舒同是党内的才子,是党内一支笔,他的东西一半是过去的,一半是自学的,而胡耀邦完全是自学的。”
  舒同获“党内一支笔”之称,许多人以为是指书法,其实毛泽东是指文章,当时党内、军内许多重要文章都出自他的手笔。毛泽东第一次与舒同见面时,就对他说:“我早就在《红星报》上读过你的文章,像你的书法作品一样,写得很好。”
  舒同的文字功底,早在学生时代就受陈独秀、胡适的影响。他与进步同学组织了“学友会”,并主编《师水声》杂志,后在江西第三师范又与学友饶漱石、李井泉等组织“马列主义研究会”。1925年舒同发表了文章《中华民国之真面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专制腐败。参加红军后,邓小平主编的《红星报》经常发表他的文章。尔后他长期在政治部、宣传部担任领导工作,与写文章结下了不解之缘。共和国诞生后,他随陈毅来到上海工作,身兼六个重要职务,其中一个就是《解放日报》总编辑。他的文采一直受到毛泽东的青睐,曾提议调他进北京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文革”中,他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在一间十平方米的阴暗平房里关了六年。1971年春节前夕,他正气凛然地写了一篇令世人震惊的《致专案组的新年贺词》,向倒行逆施的“四人帮”进行了急风骤雨式的反击:“专案组的陷害者们:值此专案审查第二个新年,我向你们表示祝贺。祝贺你们在专案审查方面——不,在专门陷害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表现出了你们天才的创造和崇高精神!你们完全不顾事实根据,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地把一个经过42年长期考验的,仅仅在某个时候犯了一般化错误,本质上完全忠于党、忠于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干部,打成各色各样的反革命。你们的本领比秦桧要高明,秦桧只知讲‘莫须有’,而你们则更上一层楼,善于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凭空虚构,捏造陷害。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在捏造陷害事业中创造新的奇迹。”这篇声讨极左路线的战斗檄文,后来全文登载在《解放军报》,舒同遂被认为是“第一个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人”。“文革”结束后,舒同重新穿上军装,担任中央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年逾七旬的舒老,挑起了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的重任,重展“党内一支笔”的风采。
  创办“中国书法家协会”,弘扬民族瑰宝
  舒同老将军的军旅之恋、翰墨之缘和“文革”冤狱之厄,构成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人生,但他有个风雨同舟的温馨之家。夫人石澜,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人,比丈夫小12岁,1938年奔赴延安,是延安著名才女,1942年9月1日在彭真主持下,二人举行了简朴婚礼,此后数十年相濡以沫、风雨同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书画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1980年底,舒同征得中宣部、文化部和全国文联的批准和支持,联络各省、市、区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发起建立全国性书法协会组织。经过舒同近半年呕心沥血的筹备,“中国书法家协会”于1981年5月正式成立,舒同当选为主席。在舒同的带领下,我国书法艺术停滞不前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变,促进了全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国际交往。1982年9月,舒同进入“中顾委”,并当选五届全国政协常委,这时他已78岁了,鉴于他年事已高,第二届“书协”推举他为名誉主席。
  舒同年届八旬时,依然满腔热情地致力于祖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工作。1984年夏,他不顾酷暑高温,赶到上海参加“文汇书法竞赛”授奖大会,他得知获奖的四百幅作品是从六万件作品中挑选出来的,不由兴奋地说:“中国的书法艺术事业后继有人!后继有人!”
  舒同晚年的辉煌已超出国界,“舒体”字早已蜚声中外,在日本、新加坡、朝鲜、加拿大、美国广泛流传。1980年和1984年,舒同两次应邀率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赴日本访问,同日本书法界名流进行了接触,许多人纷纷求字,盛情难却,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舒老的墨宝,从而为促进中日友好和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为了便于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舒体”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1983年出版了舒同的楷、行、草三种字帖,叶剑英、李先念、方毅分别为字帖封面题字。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舒老曾书写了“任重道远”大字中堂相赠。在庆祝舒老翰墨生涯80周年时,江泽民总书记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舒同书法集》题写了书名。
  1997年11月25日是舒老92岁华诞,家乡东乡县举办了“首届舒同书法艺术节”,江泽民总书记专门为此题词——“长征过来人,书坛谱新章”,祝贺“舒体”书法艺术光大九州,弘扬四海,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一朵瑰丽的奇葩。
  
  来源:《情系中华》·冯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03:00 , Processed in 0.2588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