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糊涂 发表于 2004-4-8 16:29:08

关于邹城四山摩崖的话题

刘正成先生题邹城四山摩崖

老糊涂 发表于 2004-4-8 16:31:46

关于邹城四山摩崖的话题

                     气势恢宏的北朝摩崖刻石
                              大众日报
                              19970605
                               焦德森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气势恢宏的北朝摩崖刻石,特别是大字刻石,多分布在山东。一处是跨莱州、平度、青州三市四山(云峰山、天柱山、大基山、玲珑山)的“云峰刻石”;一处是集中在鲁中南山区的摩崖刻经,包括泰山经石峪、新泰徂徕山,邹城铁山、岗山、葛山、尖山、峄山,汶上水牛山的各种佛经刻字。1995年,东平县二洪顶又发现了大面积的摩崖刻经。
    “云峰刻石”书镌于郑道昭父子任职光州(治掖县)刺史期间。郑道昭系名门望族的荥阳郑氏。他的前半生生活在北魏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半生主要活动在新都洛阳。永平三年(510年),年近60的郑道昭出任光州刺史,三年后转青州刺史。郑道昭深受儒学熏陶,晚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来到天之一隅的东莱故地,一腔郁闷之气得以发泄。到职后,先是在天柱山刊出上碑,接着在云峰山觅佳石复刻下碑,借以颂扬荥阳郑氏和其父郑羲。又常于公务之暇,率僚佐,携道俗,徜徉于四山之上,设斋筑坛,谈经论道,吟诗挥毫,寄情山林,留下了30余处摩崖刻石。北齐河清二年(563年),道昭第三子祖述亦任光州刺史,往寻父迹,不胜感慨,亦有诗铭刻于摩崖。四山与郑氏父子有关的摩崖共41种。
    云峰刻石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地位历来多有评述。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真文苑奇珍也”(《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康有为品评北朝刻石时,将云峰刻石称作圆笔之极轨,列入妙品上(《广艺舟双楫》)。叶昌炽称誉《郑文公上、下碑》及《论经书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蓝缕进于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制犀 、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语石》)。云峰刻石不仅以数量多而集中,大小字体皆备,与龙门造像题记、邙山墓志、邹城四山摩崖比肩名著于世,更以丰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人们的赞赏。云峰刻石中,影响最大、流传较广的是《郑文公下碑》。新中国建立以前,艺苑真赏社、有正书局曾出版影印本和石印本。建国后,齐鲁书社、紫禁城出版社也出版过胶印和影印的下碑。日本书法界对《郑文公碑》情有独钟,书道团体来山东,无论时间长短,观摩下碑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北朝摩崖刻经的出现,与当时佛教的兴衰紧密相连。北朝二百年间,战事频仍,王朝更迭,流离丧乱,世无宁日。人们向往安定,祈盼普渡众生的天外之神,而慈航普渡则给予苦难中人以虚幻的希望和藉慰。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佛事大兴。佛经的传播,佛教义理的阐述,通常都是靠写经生手抄的经书。摩崖刻经集中于鲁中南,究其原因,盖与北朝两次灭佛重点都在西部,鲁中南乃孔子、孟子故里,儒学大本营,佛教相对不如中原以西兴盛,因而灭佛亦稍懈有关。
    北朝摩崖刻经场面之博大,气势之宏伟,堪称中国书法史上一绝。康有为称其书法“通隶楷,备方圆,高深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摩崖刻经作为北朝特定环境中的产物,不论在隶书的推陈出新上,在大字榜书气势的探索上,还是在“玄”、“儒”审美情趣的追求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铁山《石颂》中“精跨羲诞,妙越英繇”的赞语,实不为过。

老糊涂 发表于 2004-4-8 16:32:42

关于邹城四山摩崖的话题

                            北朝摩崖刻經研究

--------------------------------------------------------------------------------
    本書是1990年10月,於山東省鄒縣舉行的「中國北朝摩崖刻經書學討論會」
所結集的論文集,所收錄的論文篇目如下:

--------------------------------------------------------------------------------
1.中國北朝佛教摩崖刻經,王思禮、賴非撰。
2.環境藝術的創造─論北朝摩崖刻經,李一撰。
3.北朝摩崖刻經研究三題,王長水撰。
4.北朝摩崖刻經與滅佛,潘良楨撰。
5.從北朝摩崖刻經說到書分三派論,茲蘭撰。
6.魏晉南北朝書法類型初探,村民、山莊撰。
7.魏晉南北朝書法分期,下坡、令龕撰。
8.與中國北朝摩崖刻石一脈相承的東方金石,(韓)金膺顯撰。
9.中國北朝摩崖刻經與佛教的背景,(韓)崔泰默撰。
10.鄴都近邑北齊佛教刻經初探,馬忠理撰。
11.四山摩崖研究,(日)清原實門   撰、谷川雅夫譯。
12.天下第一壁經考─媧皇宮石刻,王學仲撰。
13.從《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所想到的,歐陽中石撰。
14.泰山經石峪摩崖刻經考,姜豐榮撰。
15.鄒縣北朝摩崖刻經調查與研究,胡新立撰。
16.齊魯北朝摩崖刻經及其楷書隸化,張乃森撰。
17.《石頌》與《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比較談,崔景濤撰。
18.試論泰嶧諸山摩崖刻經的兩個問題,孫堅奮撰。
19.走向自然─四山摩崖刻經的文化意義,胡傳海、王南溟撰。
20.《石頌》初探,俞黎華撰。
21.《石頌》芻議,曲彬撰。
22.水牛山摩崖刻經的書法藝術,丁沖、馮衍秋撰。
23.《泰山金剛經》摩崖書法美芻議,李大斌撰。
24.書法藝術與宗教境界的統一體─論《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孫洵   撰。
25.論泰山金剛經摩崖的書藝結構,姚淦銘撰。
26.南北響堂寺石窟摩崖刻經的現狀與書法,張鳳英撰。
27.鐵山摩崖刻經的藝術及其在南北朝書壇上的位置,范正紅   撰。
28.鐵山摩崖刻經書體初探,邢增慶撰。
29.北朝尊佛與鄒縣刻經,駱承烈撰。
30.山東北朝佛教摩崖刻經現狀,王思禮、賴非撰。

--------------------------------------------------------------------------------
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 等編,山東省,1991年。印數1700,文454頁,b/w:32頁,14x21cm.。
估價新台幣350元。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邹城四山摩崖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