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剑 发表于 2006-9-9 17:08:13

火燥而浮躁”——当下书法心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火燥而浮躁”——当下书法心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是一个媒体的时代,资讯快速传播的时代,也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已经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了。不管是有事或是没事的人总感觉不能消停下来。身体也越来越累,据说大部分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我想我也是其中之一吧。天气也比以往热了许多,记得小时侯冬天一场大雪,可以过膝,踩上去的声音吱吱……吱吱地,真好听,现在冬天雪下的少了,有些年就感觉下了一丁点,就好象老天爷意思意思似的。
   搞艺术的也不像以前了,以前的老先生们隔那么一段时间就聚一聚,一杯清茶,谈的也只是:“仁兄这张写的好……”,现在不是这么说话了,都是座谈会、研讨会,说话是这样的:“××先生的书法,从学术上讲是这样的……”以前的老先生一年到头都练字,只有到了春节才真正有点书法家的意思,亲朋好友、邻里都拿着红纸登门叫写春联,写是写了,分文不收,也没有给的,那时也根本想不到这个层面。如今春联都是印刷的,外观精美。书法家的“亲民”活动主要体现在一些“下乡慰民”、“书法进万家”的活动中,大庭广众之下,写几幅,有摄像机在前面,也都是坐着专车去的,当地政府还要招待一顿,回来还要提些土特产什么的。好不风光。
   以前过春节,家师总是挨家挨户地看春联,遇着写的好的,便叩门问寻,这是谁写的,打听到了地址,便去拜访结交。现在哪有这样的事啊!家师当年去拜访林散之、高二适、萧娴等前辈,都很热情,拿出作品来,老先生们指点的也很明白。林老失聪,还要在纸上“笔谈”着告诉你,家师至今还保留着一张林老的纸条。现在倒好,我有一个朋友去拜访某市级名家,那名家开门只站在门口,问明来意,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简单就我朋友的作品对付了几句便“嘭”地一声关上了门。据说,这还是好的咧,我也曾就一些学术问题写了洋洋万言的信求教某名家,至今连一个字的影子都没回。
   而另一方面,以前的老先生们基本上是有日课的,每天临池不辍,现在的书家不是这样的了,整天飞来飞去,展览,剪彩,开会,访谈,录影,酒会,谈的大部分是创作。很少言及日课之类的事情。家师六十岁以后仍制订学书计划,每日课书不断。
   生活是这样的,艺术也是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这样的,那么反映到作品上也必是这样的。当代书家的作品大部分都呈现出“火燥、浮躁”的状态,名家是这样的,青年人还的加上“郁闷”这两个重要字眼。投展览屡投不中,则“浮躁、郁闷”至极,便有了“极左”的左锦朝那样的悲剧式的人物和事件。
   尽管有些书家的作品表面上看上去显得静逸、安详,事实上也不是如此,“从容不迫”这四字太难做到了,我自己也是这样,写来写去,越写越感觉没什么意思,不是说书法没意思,而是在缺乏了“从容不迫”的心态之下,又在这样一个现实的功力的社会里,搞书法简直就是一种“痛苦”。这两天,看《张猛龙》、《泰山经石峪》、柳公权楷书,忽然有一种想再写写的冲动,但也只是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面对行、草展,兰亭奖在即,哪有那闲工夫。
   痛定思痛,不是思考的“思”而是思念的“思”,又有什么办法呢?
                                                 6年8月丁剑于丁厂
附两件作品:一件是8月30号写的,一件 是8月31号写的。一件投了行书展,极有可能被误判为临摹作品,另一件想投草书展,但最最终还是放弃了。
9254925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火燥而浮躁”——当下书法心态的一个重要特征